把大地当课堂——农业高校师生助力春耕备耕扫描

2020-03-04  A+ A-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题:把大地当课堂——农业高校师生助力春耕备耕扫描

  新华社记者

  “惊蛰”节气即将到来,气温日渐回暖、万物生机盎然,正是农忙好时节。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面广,但农业生产基本盘必须稳住,春耕备耕不能耽搁!

  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在广阔的沃野里,农业高校师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把田野当课堂,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农民春耕备耕,一幅别样的春耕备耕画卷正徐徐展开。

  就地参与春耕 田野上的实践“课堂”

  “现在是返青期,一定要及时灌溉和施肥。春节后虽然下了两场雨,但都是小雨,土壤墒情并不好”“除草用锄头更好,既可以松土,还能减少环境污染”……

  正值华北小麦春管时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生牛洪壮,最近每天都穿着耐脏的夹克、胶鞋,在家乡河南省长垣市蒲东街道五里屯村的麦田里忙碌,给村民指导。

  “学校没有开学,但号召我们行动起来,走向田间地头,助力春耕备耕。”牛洪壮说,“田野是真真正正的实践‘课堂’。”

  作为全国农业科教重地,地处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情系三农。早在2月初,学校就发出通知,提出“疫情防控要坚决、科研推广不停顿”,号召广大师生紧密结合农时季,利用各种方式给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信息服务。

  国内不少涉农高校都发出了类似的倡议。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省,早在雨水节气,华中农业大学就倡议返乡师生在做好防护的同时行动起来,亮明身份就地参与春耕生产,在生产一线学习,为生产一线服务。

  “这片蚕豆植株上有真菌病害,上部叶片有霜霉病,下部叶片有炭疽病。首先要区分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再对症下药。”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青年教师刘思思回乡时常与农民交流蚕豆病虫害防治。由于村民都讲方言,外地媳妇刘思思只能让家人在旁边当“翻译”。

  记者了解到,不少学生在参与春耕备耕的同时,接受了实践教育。四川的土地依山而垦,延绵起伏,这两天正是油菜开花的时节。戴上口罩,背着背篼,拿上镰刀,老家在四川省南充市的沈阳农业大学学生雷凯霖早上八点半便出门了,育水稻秧、覆盖地膜、去油菜田割草……

  雷凯霖说,无法返校,但可以就地参与春耕。这期间实践了许多传统的农管工作,比如为麦子浇水施肥,为油菜泼施有机肥等。“真正实践起来,跟在书本上看到的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与农民同劳动 论文写在大地上

  和农民一起下到20多厘米深的泥土里,示范如何把肥料与泥土混匀,每秧要施多少肥等,有时白天劳动,晚上还给农户讲课,回到家已经晚上12点……今年2月以来,华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室主任唐湘如已经4次赴广州市从化区下田指导农民进行早稻播种了。

  “我们要保证农民增产增收,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帮助打造‘从化香米’品牌,目标是让农民每亩增收1000元。这个香米是民族品牌,前景广阔。这就是我理解的,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唐湘如说着,朴实的笑容里带着振奋。

  在华南农业大学校园里,从事水稻育种研究的王少奎老师带着其他师生在学校24亩的科研用地上播种水稻。他们踩在过膝的泥里,面带笑容,“做农业就要这样,有泥土就能生长,播种就有希望。”

  “一般广州水稻播种都在2月下旬。许多学生因疫情影响回不来。我们担心耽误学生后续研究甚至毕业,就调整时间少量多次来做,以往30多人的工作,现在7个人来完成。”王少奎说。

  不少农业院校的负责人表示,就地帮助农业生产,对教师来说,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对学生也是一次实践教育。

  “广大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知识和智力优势,参与当地春耕生产;在服务过程中发现难题、凝练科学问题,总结来自生产一线的宝贵经验,把科技创新成果和专业实践成效体现在祖国大地上。”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说。

  从去年11月份,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的两名研究生闫秉春和张小鹏就来到了海南,在学校的海南育种基地工作。因为疫情防控,其他同学不能前来支援,他们主动承担了更多的科研工作。

  “农业院校的学生应该参与大田劳作,从播种到收获都去亲身经历,这样才能够更好服务农业生产。”闫秉春说。

  助力科学决策 “把脉问诊”促生产

  参加全省蔬菜产业体系专家视频会、奔波在各地设施大棚里指导农民种菜、撰写《陕西菜区疫情防控与生产技术》资料……春节过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李建明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2月28日,我在网上进行了一次直播,讲大棚蔬菜如何管理,观众有好几千人。”李建明说,尽管还没有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但农业高校的师生们不会闲下来,“农业科学家的舞台永远在地头田间。”李建明说。

  山东农业大学组织师生对全省675家种养大户、合作社等状况进行摸底调研后,及时为疫情防控期间农业发展尤其粮食生产提供政策建议。“建立防疫纠纷的绿色解决通道”“迅速破除物流交通障碍”等6条政策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

  不少专家在建言献策。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及时撰写了关于疫情对春耕影响的调查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于振文组织小麦专家研讨,还提交了“加强山东小麦春季管理夺取夏粮丰收”的报告。

  在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研究员张睿的电话近期成了热线。作为陕西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他每天至少要接到农民打来的30个电话,最忙的一天接了100多个。

  “我平时下乡,都会给农民留下电话,疫情期间派上了用场。”张睿说,疫情发生初期,各地交通管控、出行不便,他就通过电话和微信视频指导农民。此外,他还向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等有关部门提交了小麦管理建议的调研报告。

  “咱搞农业的,就是要到一线为农民解决问题。防疫不松懈,农时也不能耽误。”张睿说。(记者张志龙 陈晨 郑天虹 李伟 王莹 陈席元)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