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最近在内蒙古自治区牧区采访了解到,不少牧户每年的收入少则近十万、多则几十万,但他们的生活却并不富裕,大部分家庭都有外债,而导致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生活的成本高,包括不合理的攀比式高消费等。
年收入二三十万,每年还得打饥荒
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镇,半月谈记者随机采访了44岁的牧民达木丁苏荣,他家4口人,养了近2000头(只)牲畜,按理应是个很富裕的养畜大户。
“我家就是个驴粪蛋子外面光。”达木丁苏荣说,他家近几年每年收入二三十万元,但年年都得打饥荒。
达木丁苏荣给半月谈记者算起了账:2017年,购买饲草料支出27万元,每月上大学的女儿平均花费3000元、在旗里读中学的儿子和陪读老人生活费2000元、贷款利息3000元、羊倌工资5000元……在没病没灾的情况下,仅这些支出一年就42万余元,而当年畜牧业经营收入仅36万元,入不敷出,现在尚有10万元的银行贷款、3万元的民间高利贷未还清。
“我周边的牧户90%都有贷款,即使没有贷款,多数人手头也不宽裕。”达木丁苏荣说,牧民生产生活几乎全靠买,生活方面最大的支出项是子女教育,现在牧区几乎没有学校,牧民的孩子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得到旗里上学,为此,牧民需要在旗里买房、租房,还要留个家庭成员陪孩子;生产方面最大的支出项是购买饲草料,一旦遇到灾年,饲草料支出可“吃”掉大部分畜牧业收入。
对于近3年来的持续干旱,半月谈记者一路采访的20多个牧户无不心有余悸。据他们反映,遭遇灾年,牲畜越多,压力越大、风险越大、成本越大。
“因为干旱,饲草料都涨价了。”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萨如拉塔拉嘎查牧民敖特根苏伊拉说,干草从去年年底每吨1200元涨到现在的1600元,饲料从每斤0.8元涨到1.1元。为了把高经济价值的马养好,今年她家还租了一片水草相对较好的草场,每匹马每月需支付150元的草场使用费。
三五百礼金拿不出手,好车名马争面子
近几年人情消费和攀比式消费在草原牧区愈演愈烈,也给牧民带来沉重负担。
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苏木布力彦嘎查58岁牧民特木热是全国劳模。他说,按蒙古族传统,牧民从61岁开始,每隔12岁,办一次寿宴,但现在许多牧民从37岁就开始摆席过寿。以前的祝寿礼物是瓷碗、月饼之类,现在寿礼还需放几百、上千元现金。
牧民们还反映,春节“拜年礼”的负担也很重:关系一般的送点牛奶、酒等礼品,关系好的和至亲长辈除了礼品还要再加三五百元现金。一些不富裕的牧民为了尽礼数,不惜将发放草原生态补奖资金的银行卡作抵押赊账、借高利贷。
同时,草原上正在兴起一股攀比好车、名马、举办家庭那达慕等风气。不少牧民给老人过寿时,互相攀比举办家庭那达慕,花费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半月谈记者在锡林郭勒草原上遇到的一位年轻牧民,他不久前以每匹3万~5万元的价格买了3匹阿拉伯马。他说,养好马不仅是为了骑得舒服,主要是有面子。“我家亲戚花了18万元从俄罗斯买了一匹纯血马,谁都羡慕!”
生产调结构降成本,生活调心态转民风
针对当前内蒙古部分牧区牧民存在“高收入不富裕”的问题,一些干部群众和专家提出了建议。
内蒙古草原生态专家忠乃说,养50头牛和养500只羊的毛收入都是30万元,但养牛成本远低于养羊,而且养牛对草场破坏相对小些。要鼓励有条件的牧民“减羊增牛”,改变草原“一羊独大”局面,引导牧民“精养优养”。
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苏木党委书记哈达等基层干部建议,藏草于企,藏草于农,加强草原防灾饲草料基地建设。在牧区扶持建立一批草业企业,同时加强农区农作物秸秆的回收利用,秋收之后,组织受灾牧区的牲畜就近转场到农区过冬。
苏尼特左旗副旗长纳恩丁建议,地方政府要组织开展持家理财方面的宣传、培训,教会牧民如何算账过日子、如何使财产性收入最大化,改变牧区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风气。
一些干部群众还建议,以问题为导向制订完善“村规民约”,加强社会治理。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苏木伊和呼热嘎查73岁的斯布格道尔吉,曾经带领7个贫困户建立合作社,但仅一年,一些贫困户就因劳动强度大而“脱离组织”。老人感慨地说,现在牧区的年轻人怕吃苦,自己不干活雇羊倌的情况十分普遍。“人没了精神,再扶也扶不起来了。”(半月谈记者 柴海亮 勿日汗 魏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