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合作·绿色发展”。6月,高原绿意正浓时,一年一度的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即将开幕。 “算绿色账,打绿色牌,走绿色路!”青海省委书记王国生强调。作为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青海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坚持招大商、引强商、 聚优商,促进全省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绿色供给、绿色生产,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新能源等生态经济产业发展蹄疾步稳,“大美青海”奏响绿色发展主旋律。 最大的责任在生态 “玉树玉树,树贵如玉。”玉树地处三江源核心区,当年的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旧址,如今是郁郁葱葱的苗圃。这里的1200亩地原计划建产业园区,为更好地保护生态,当地“忍痛割爱”,宁可牺牲一些GDP,也要为子孙留下一片绿。在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的指导下,当地将其“变”成74万多株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呵护三江源头,是我们义不容辞又来不得半点闪失的责任。”玉树州委书记吴德军介绍,“我们秉承‘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的情怀,援建者种下纪念林,我们大力建设苗圃,绿化三江源头。”玉树在行动,青海各地都在为绿忙,今年,青海完成造林绿化400万亩。 黄河源头玛多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而在玛多人的记忆中,富裕并不遥远。上世纪80年代,这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玛多县的人均收入曾经在全国连续3年排在前列!可与此同时,冰川一点点萎缩、大部分湖泊干涸,草场退化成沙漠、黑土滩! “保护好生态是我们的第一责任!”果洛州州委书记武玉嶂介绍说,玛多县开始以草定畜,大面积禁牧,许多世世代代的“羊倌”放下牧鞭转岗为草原管护员,担当起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如今黄河源头再现千湖美景,水草丰美,4070个湖泊全部碧波荡漾。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的扎陵湖、鄂陵湖两湖水域面积就增加了160平方公里。 “这头牛是去年4月从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引进的,牛犊现在能卖出1万元。”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青珍乡休麻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员工尼谢介绍。在政府的引导下,尼谢不仅把传统的放牧方式改成了舍饲圈养,开始种草、治理修复黑土滩和退化的草原。 当地畜牧业从游牧到集约化、规范化,进而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巨大变化让50岁的牧民尼谢十分感慨。“科学养殖不仅多挣钱、能脱贫,还保护了草原,找对了草原发展之路。”为保护生态,青海改变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方式,发展以舍饲圈养为主的生态畜牧业,对2.45亿亩草原实行禁牧,核减超载牲畜570多万只羊单位,10多万牧民转身从事草原的保护修复等。 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来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青海转变对速度的纠结、对规模的偏好和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全面停止审批新建电解铝、水泥、铁合金等高载能项目。深入推进木里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整治。关停并转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保护区的黄金、石棉等勘探开发和生产企业,淘汰钢铁、水泥、铁合金、碳化硅等11个行业落后产能,实施工业企业重点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400余个,全省单位GDP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累计下降10.56%和11.75%。 在祖国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自从上世纪50年代共和国第一支勘探队的驼铃声响起,以石油、钾肥开发开始,形成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煤炭开采等基础工业。“依托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好生态环境,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如今的柴达木盆地成为全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建成了世界最大的10万吨电解金属镁装置、1万吨卤水吸附法提锂装置,将原来废弃并形成“镁害”的镁锂资源利用起来,初步建成了镁、锂、钾、钠和氯气盐五大产业集群,利用区域光热、风、水等清洁能源,探索出了一套多产业整合的循环发展模式。 “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来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已成为全省上下的重大责任与使命,形成了广泛共识、普遍实践。”省长王建军说。 招大商 引强商 聚优商 走好“绿色路”,奏响绿色发展主旋律。青海连年举办“青洽会”,把招大商、引强商、引进特色优势产业项目作为重头戏。 “在青海这样一个工业基础薄弱、重化工比重大的地区,工业经济要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就必须抓住招商引资这一关键环节。突出补链条、补短板、强创新、优集群,坚持招大商、引强商、聚优商。通过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实现全省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姚琳说。 围绕盐湖化工、能源化工、有色冶金、建材产业、特色轻工5个传统优势产业,新能源制造、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信息产业5个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信息技术应用2个新业态,青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16年,全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755亿元,就是第十七届“青洽会”成功引进的。比亚迪、华泰汽车、江苏捷力等锂电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完善了锂电全产业链,将带动青海锂资源开发、铝业、铜业、镁合金等产业发展,推动全省基本构建了5个千亿级产业基地、10个循环产业集群。 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提升产业水平、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重要途径的青海,加快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招商引资中绿色发展、延伸产业链项目占比达到75%以上。 以循环经济为支撑的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海东工业园三大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63%,形成园区间循环利用、产业互补、错位发展的大循环,企业间上下游对接、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中循环,企业内部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的小循环的“三循环支撑体系”;培育形成锂电、光伏光热、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和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12条循环产业链,全省循环工业增加值占比6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6%。 铺就绿色发展底色 今年以来,青海单晶硅产值同比增长136.1%,多晶硅产值同比增长51.5%;同时青海12英寸硅片用电子级多晶硅材料研发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填补了国家在集成电路用高纯多晶硅材料方面的空白,打破了电子级多晶硅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让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青海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到2016年底,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由2011年的23个增加到35个;2012年以来,全省工业领域实施1115个科技创新项目,先后攻克盐湖提锂、高纯氧化铝、硅铁矿热炉余热发电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光纤预制棒及拉丝、蓝宝石晶体生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一批引进吸收再创新关键技术的产业化;突破了超薄型电解铜箔、高效多晶硅电池生产等关键技术,850伏超高压化成箔制造等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创新引领下,青海工业制造趋向轻盈灵动,全省经济结构正不断变轻、转绿。据不完全统计,如今,青海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七成多,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和装备工业均可实现30%以上的增长率,过去长期倚重的资源类行业产值占比下降4个百分点。 “‘十三五’时期,青海将重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盐湖化工、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特色轻工、建材5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拓展节能环保、信息技术应用两个新业态,形成‘5+5+2’的现代产业体系模式。”青海省副省长王黎明说。 作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氯的平衡为重点,已形成了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从单纯生产钾肥,转向综合利用,开发金属镁等精深加工产品,建设“生态镁锂钾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