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国政协委员热议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

2019-03-12  A+ A-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 题: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国政协委员热议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

  新华社记者姬烨 王沁鸥 王君宝

  少年强则中国强。围绕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体育界别表示,希望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打造新型青训体系和更加开放的校园赛事体系,对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顶层设计

  我国青少年体质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下滑,在各方努力下,部分指标有止跌回升的势头。但是,学校体育、体教融合依旧存在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冯建中表示,希望各相关部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如果各部门把这一理念执行好,学校体育一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冯建中坦言,如果在学校体育方面只说具体问题,很难彻底解决全局的问题。因此,他提出建议,对于教育部门,第一是系统梳理在贯彻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方面的经验;第二是总结这一理念在体育教育的政策导向、科目设置等方面是否有偏差;第三是教育部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安排是否符合青少年健康第一的需要;第四是教育经费在青少年体育方面的分配、投入比例是否适当;第五是总结教育部门在学校体育相关政策的落地和可行性;第六是思考体育教师配备为何多年来缺口很大,体育课为何经常被占用;第七是总结学校体育教材的优点和不足;第八是总结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配置有哪些不足;第九是建立具体的学校体育考核指标;第十是建议教育部门设立科研课题,研究如何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对于体育部门,冯建中表示,第一要总结开展学校体育的经验;第二是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体育部门在青少年身体健康中的地位和作用,体育的职责应当“宽一点”,不能只负责青少年后备力量培养;第三是总结体育部门关于青少年体育、后备力量培养等政策的效果如何;第四是从青少年健康、意志品质锤炼、后备力量培养等方面进行专题研讨。

  冯建中还建议,在城乡建设中加强研究青少年体育场地资源配置是否符合需求,加大对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投入,同时对这方面的投入进行跟踪评估。

  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表示,接下来教育部门将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继续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将理念认识的提高转化为具体的体育教育改革效果;完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场地建设。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高志丹指出,把青少年身体素质抓上去,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出来,是体育部门的两大重点任务。接下来将继续与教育部门在青少年体育和校园体育上形成合力,在青少年体育技能培养、后备人才培养、体校改革、体育赛事体系完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培养、场馆建设与开放等方面抓好顶层设计。同时,针对“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发挥体育部门优势,建立科学合理、便于操作普及的健康课程包。

  体育、教育部门联手打造新型青训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副书记池建表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取得巨大成就,这依托于当时完善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三级训练法,即业余体校、专业队、国家队,层层选拔为上一层输送人才。

  但是,池建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三级训练法如今受到严重冲击,甚至已经不复存在。他说:“最基层的业余体校基本没了,为什么?首先,随着机构改革,县区体委基本撤销,基层体校没有经费保障。第二,过去没有重视在校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没有准确把握全面育人的理念,体校运动员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文化知识。第三,竞技体育成材率很低,优秀运动员身后不知有多少运动员作为陪伴,过去的训练法只看到金字塔塔尖的人,看不到金字塔中间和底层的人,这些人没出路,意味着这样的体制难以维持。”

  池建表示,如今应该建立新型青训体系,而新体系不能只依靠体育部门一家,还需要教育部门大力配合。他将新型青训体系概括为“三有”:有学上,参加新型青训体系的运动员能有学校读书,从人的全面成长来说,18岁以前必须以学习为主,这在西方很多国家有立法保障;有书读,过去尽管有运动员到学校读书,但是在新体系下,学生身份应是第一,运动员身份其次;有出路,一方面,如果在运动方面取得成绩,可以继续深造,另一方面,如果没在运动方面取得成绩,由于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同样可以有出路。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颖川也指出,过去的三级训练法是在我国学校体育基本没开展的情况下建立的。如今,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已经不同,忽视教育的三级训练法面临萎缩,未来的青训一定是回归教育。

  高志丹表示,未来体育部门将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为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夯实新的主阵地。他说:“目前体校出现萎缩,但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将对管理办法、评价等级、支持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

  完善面向全体青少年的赛事体系

  李颖川用两个调研案例说明赛事体系对于学校体育开展的重要性。在日本的工作日,地铁上全是西装革履的上班族,而在周末,地铁里则随处可见身着运动服、去参加各类学校和社区比赛的学生。在美国达拉斯,李颖川曾看到一个区域里有大约100块5人制、7人制、11人制等大小不同的足球场,更令他震惊的是,这些场地上都在进行不同年龄段的男、女足比赛。

  高志丹表示,赛事平台的引领作用非常大,未来我国将打破体育和教育部门壁垒,搭建面向全体青少年的赛事体系,把赛事平台做得更开放、更活跃。比如今年的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就有俱乐部、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参赛。

  全国政协委员、我国冬奥会首金得主杨扬表示,近年来青少年儿童体育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学校体育普遍存在重小学、轻中学、中学以上校园联赛体系缺乏或不足的虎头蛇尾现象,建议重视中学和大学体育赛事建设,完善学校体育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协主席姚明也说:“初中和高中的赛事变得越来越重要,体育是一种游戏,就像学下棋,下棋不和别人对弈、天天看棋谱,就会索然无味。体育最终还是要落到赛事。在初中和高中,学生的运动水平在往上走,(有赛事的引导)对于孩子们继续留在体育项目非常重要。赛事功能并不仅仅停留在教育层面,更有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