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潜规则侵蚀自媒体——透视自媒体“裂变期”生态
处于资本风口的自媒体,阅读量和点击率无异于生命线。对于身处“裂变期”的自媒体行业,一方面是行业发展规律的自我调节,另一方面由于准入门槛低、规范约束少、灰色地带多,导致侵权抄袭、无底线吸睛等问题始终存在,亟待加强管理。
侵权多发惩处难
克劳锐总经理张宇彤表示,克劳锐2016年监测到的侵权案例高达350万件,其中知名科技自媒体人王冠雄被侵权两万八千多条。
除了恶意抄袭,随手拍、网络直播还可能于无意中侵犯隐私,如直播时拍到孩童面孔,甚至不雅照和商业秘密。2015年,30家消费维权单位联合发布的《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5成受访者表示过去一年个人信息被泄露,电商平台、搜索引擎、手机、智能手表等个人信息终端APP为主要泄露渠道,其中不少与自媒体平台有交集。
面对侵权多发,虽有知名企业、个人提出动辄高达上千万元的索赔金额,实际上惩处力度并不大。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0月,近三年发生的14起企业或个人起诉自媒体侵权案例中,被判赔的有8起,判赔超过10万元的仅有3例。
一些专家表示,“网红经济”时代,一些网红不顾颜面、不考虑名声,只要能得到关注,背后就有风投,哪怕输了官司都不怕,导致自媒体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畸形。
“眼球经济”催生行业潜规则
自媒体依赖点击率、打赏数的行业特性,使得部分自媒体人将吸睛放在首要位置,想方设法拖住网友在端口停留。
目前,自媒体行业造假多发。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八卦类自媒体操作难度小、门槛低,投入产出比很高。复制粘贴一些网络旧闻,东拉西扯甚至伪造一些网民爆料,再取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一篇10万+阅读量的公号文章就会轻松问世。
竞争无序下,底线被突破。虚假新闻蹭热点成为行业痼疾,自媒体甚至成为虚假新闻、失实言论滋生与散播的温床。“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一些小规模公众号尚未弄清情况,就擅自发表揣测性、鼓动性言论,造成新闻不断反转、打脸。”长期研究网络舆情生态的辽宁社会科学院社科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何茜表示,随着自媒体微传播覆盖率不断提高,普通民众一时间又难以分辨真伪,导致虚假信息广泛传播。
屏幕充斥越来越多的“鸡汤”“硫酸”“肉体”,深度原创文章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占。此外,收视数据、阅读量也频繁出现造假问题,有淘宝店客服坦言,一个公众号一天可以刷10万阅读量,1000次阅读量半小时就能完成,甚至出现机器人刷单。
加强立法规范管理
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是自媒体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据了解,目前我国法律规定著作权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由于自媒体侵权行为违规成本低,而维权成本较高,故维权者多向平台服务商发出侵权通知,要求删除侵权内容。此举并不能对抄袭者有所惩戒,也难以对类似行为形成震慑。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等专家建议,除了提高网络普法力度,还应加强行业自律,成立行业协会相互监督。同时,要完善法律法规,防止未经授权即转载、抄袭他人原创作品的行为,并对侵权行为实行高额处罚。
此外,应畅通投诉渠道,一旦发现虚假信息或侵权行为,网络平台要及时删除,同时要明确执法机构和相关责任人,由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或授权行业机构审查监管,避免出现执法漏洞。(半月谈记者 彭卓)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