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11月23日电(卢鉴) 初冬时节,珠江之畔,粉红色异木棉绽放,花城广州生机勃勃。2020“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近期在广东广州举行,全球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论“‘双循环’下中国金融的挑战和机遇”。
会议现场。新华网 卢鉴 摄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简称“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成为现场关注焦点。多位与会人士认为,在“双循环”下,中国经济三季度能在全球战“疫”中率先突围,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彰显出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中国金融应推进双向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赋能”全球实体经济发展。
双向开放的中国金融 给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推进金融双向开放”,这一表述成为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认为,中国金融应继续高举全球化的大旗,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来更多地参与全球贸易规则制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双循环”下中国经济的韧性,中国金融的活力,中国坚定保持开放的姿态,为疫情背景下的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源动力”。
近日,涵盖15个成员国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视频方式签署。
港交所董事总经理兼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在金融市场不断开放的条件下,中国金融监管体系须提升在国际金融治理方面的参与度,通过金融手段促进区域合作。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的恢复增长也需要中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埃里克·博格洛夫认为,开放让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成功转型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密切互动中实现的,中国的开放对整个世界都至关重要。
平衡鼓励创新和风险控制 金融监管要既能“疏”又能“导”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险制度,这些表述引起与会人士的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黄晓龙认为,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应平衡好“有效地支持世界经济”和“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这需要创新制度设计,金融是“活水”,中国要设计一个既能“疏”又能“导”的机制,存款保险制度就是一个良好的探索。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洪章认为,在中国金融双向开放的过程中,我国要升级监管工具,防范国内外市场联合程度提高以后可能带来的非法套利行为,抵御内外市场打通以后可能带来的市场波动性风险。
全球金融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金融新模式不断涌现,给金融监管的实践带来新课题。港交所董事总经理兼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金融科技业的发展在逐步地模糊金融和科技的边界,中国的金融监管应在给创新预留一定空间的前提下,保持对这些风险的有效控制。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怎样定义金融风险,这取决于我们的站位和思维,金融监管手段应跟上数字金融的新变化,防止“灯下黑”。
以开放融合视野读懂湾区潜力 引领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简称“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湾区,放眼全球,湾区具有多重金融优势和特色:它体量大,2019年湾区生产总值达到11.62万亿元;它经济金融生态样本丰富,拥有三种货币和不同的货币制度,汇集了全球的金融人才。
在“双循环”之下,湾区应如何强化金融支撑?多位与会学者专家建议,湾区应走开放融合之路,引领高质量协调发展。
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郭建伟认为,“双循环”下,湾区应通过扩大开放、互相融合,力争走在“金融双向开放”的前列。
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徐秀彬认为,湾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发展,若能在湾区范围内打通货币相关规则,整个金融市场将会融合得更快。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