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扶贫 > 脱贫攻坚 > 正文

易地搬迁“挪穷窝”后续帮扶“拔穷根”——湖北一体化推进搬迁脱贫见闻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2-20 16:43:07

  新华社武汉12月20日电 题:易地搬迁“挪穷窝” 后续帮扶“拔穷根”——湖北一体化推进搬迁脱贫见闻

  新华社记者李伟

  “十三五”期间国家下达的湖北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88.23万人,如今这一建设任务提前一年完成,99.39%的搬迁群众实现搬迁入住。贫困群众住进好房子,是否过上好日子?入冬以来,记者在湖北多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行了探访。

  “搬上新楼房,住进旅游区”

  走进湖北十堰市郧阳区,在柳陂镇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韵新村,只见拱形大门犹如一条飞龙翻滚。步入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独具风韵的小楼房,龙嘴造型的楼栋门,形似龙蛋的路灯遍布小区,绿化整齐,令人仿佛置身城市成熟主题社区。

  “不再担水烧火灶,更不打工四处跑。车间建在家门口,幸福小康都不少。男女老少笑开颜,日子越过越美好。”这个流传的顺口溜,描绘了龙韵新村群众的新生活。

  柳陂镇长何统林介绍,为破解汉江沿岸滑坡体多、集中安置点难选址问题,全镇将24个易迁村的918户集中搬迁安置在龙韵新村,今年年初正式开村。聚合“耕读文明”和“恐龙文化”元素,在安置与兴业、建设与发展、管理与运营中,树立“扶贫+旅游”的典范,打造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打扫一下卫生,也是锻炼身体,花不了多少时间。”记者采访时,贫困户明廷村正在小区打扫卫生。他告诉记者,他从事的环卫公益岗位每月有稳定收入,左腿截肢的儿子在家加工袜子,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一分钱没花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新房,再也不用外出瞎忙活。”

  明廷村的儿子在家加工袜子,是当地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家庭扶贫作坊。龙韵新村配套建设袜业扶贫车间,达到了日代加工5万双袜子的产能。此外,龙韵新村还有布艺、草艺、陶艺等多家手工作坊,上十家餐饮店,年可接待游客50万人,带动1000余人就业。

  “能脱贫、可发展”,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

  住新拆旧复垦复绿一体推进,既巩固搬迁成果,又用好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筹措大量资金。截至目前,湖北全省宅基地复垦8.51万亩,先后开展4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交易金额195.23亿元。交易获得资金除了用于偿还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性贷款、地方债券之外,都用于搬迁户的后续发展。

  地处秦巴山区的竹山县擂鼓镇广山村,一座现代化甜蜜工厂的建成,让安置点成为秦巴山区的甜蜜中心,该县第一家有蜂蜜加工资质的生产企业落户于此,今年预计可实现加工蜂蜜20吨。今年39个特色养殖村发展起养蜂产业,每个村带动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养蜂3000余箱。

  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杜海洋介绍,湖北近年来实施“交钥匙”工程,全省共建设集中安置点1.15万个,集中安置25.51万户67.77万人,集中安置率达到76.8%。

  记者从湖北省扶贫办获悉,全省各集中安置点发展形成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6个门类产业,14万户20.54万人搬迁群众通过产业实现增收,一体化推进了“挪穷窝”与“换穷业”两项工程。

  “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有困难,找楼栋长。”这是湖北深度贫困县郧西县111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流行的一句话。

  近年来,郧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楼栋管理模式,10户左右设1名楼栋长,楼栋长身兼法制宣传员、邻里纠纷调解员、治安防范协管员、综合信息采集员、宜居环境监督员和义务消防应急员等职务。

  搬进三官洞林区祖师殿村安置点后,王秀国因病干不了重活担任楼栋长,发挥他“知书达理、能说会道”的优点。郧西县长查宏说,搬迁入住的后续管理和服务成为工作重点,当地对搬出来的百姓实施精准化管理,闯出了安置点社会治理新路子。

  为加强安置点群众性自治规范化建设,吸收搬迁群众参与安置点治理,湖北全省安置点建立社区管理机构2224个。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是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尾战役,湖北将确保实现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稳定脱贫。”湖北省扶贫办主任胡超文说,湖北正强化安置点社区管理、村规民约、环境卫生、权益保障等工作,引导搬迁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