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湖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研讨会现场。实习生 王兰昉 摄
3月25日,“深入推进湖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研讨会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来自湖北省社科联、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围绕农业侧供给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本次专题研讨会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中南民族大学共同主办,旨在准确把握湖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系统研究推进改革中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进一步探讨加快湖北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体制机制问题,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以五大理念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湖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曾婕表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在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决策,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崇尚“创新”,以创新驱动农业产业升级,以新供给激发新需求;注重“协调”,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农产品供给战略,使得农产品生产多元化,增强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倡导“绿色”,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厚植“开放”,统筹农产品内外需和进出口协调,不断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推进“共享”,让广大农民参与改革中来,更公平地共享成果。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
“农产品增量的结构性与存量的结构性盘活之间存在突出性问题,表现在农业投入的增量受到限制、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渠道还不畅通、新型的经营主体尚未建立、农业的金融保险服务不够完善。”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陈达云指出,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有效破解农业发展“两难”问题,即大宗农产品全面降价与农民持续增收目标实现之间的矛盾;农业生产成本全面上升、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缺乏竞争力的瓶颈。
农业供给侧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结构性调整。陈达云认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路径有融合产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融合是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如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发掘出农业的生态、文化价值,适应部分中高收入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适度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大,劳动生产率相对比较高,单位农产品成本相对较低,在市场上就更具竞争优势。优化农产品结构,根据各地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特色农产品供给。逐步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严格守住改革底线
“通过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来改善农产品供给结构,但决不意味着要放弃或者弱化粮食生产能力。”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俊飚教授提出,“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意味着湖北必须要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
他建议构建“以特色赢得市场,以品质赢得价格,以技术换取空间”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模式,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网络,切实建立起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用新理念新思路破解新矛盾新问题
“主要目标要新,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优化农业供给体系,提高效率,既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各类优质农产品,又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梅学书指出,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重要关口,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用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重塑中国农业的未来。
他认为“主攻方向要新”,重点发展优质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农业观光休闲、绿水青山生态产品等。同时“改革发力点要新”,以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做好“优”“绿”“新”的文章,让农业、农村、农民释放潜能与活力。
让信息技术成为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力量
“加快推进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战略,可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供给侧资源配置效率。”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成艾华教授指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中最活跃的生产力,可以驱动解决农业供给侧的资源配置、生产效益、经营方式等一系列问题。
他还认为积极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贮存、消费全程信息的感知、传输、融合和处理,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农产品溯源体系,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信任度与品牌的辨识度,能够有效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与农业供给侧生产效益。同时,要加快实施农村电商人才计划,创建政府主导的“农村+高校+电商平台”的人才培养机制,增强农业供给侧信息应用能力。(记者安立、通讯员蓝永丽、实习生潘雨嫣)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