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3日拍摄的武汉东湖绿道(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新华社武汉3月11日电 题:城湖相融、还湖于民——武汉东湖“变身”记
新华社记者廖君 王自宸
每天晚饭后,家住华侨城的王女士都会和家人到附近的东湖绿道徒步或骑行。越来越多的武汉市民利用闲暇时间到绿道放松。
近年来,武汉以东湖生态环境治理为导引,通过净化水质、完善配套交通、打造东湖绿道等举措,将东湖“变身”为城市“绿心”;城湖相融、还湖于民的城市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由此深入人心。
2月17日拍摄的武汉东湖绿道(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水岸同治”:还原“城市绿心”
作为全国最大的城中湖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东湖秀美的风光曾引古今名人吟诗放歌。上世纪末,城市急速扩张,填湖造楼、污水直排、水质骤降……
日益恶化的东湖环境引起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09年,投资规模达150亿元的《武汉市“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总体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2012年,武汉市《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五年行动计划》制定实施;2013年,国内最长城中湖隧道东湖隧道动工开挖;2015年,东湖绿道一期开工……污染治理、交通疏解、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工程紧锣密鼓地推进起来。
“东湖是武汉最重要的城市空间,必须把东湖开辟成一处静谧休憩的乐园、一片自然雅致的美景。”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黎东辉介绍,东湖生态治理,强调的是水岸同治。
生态意识体现在东湖治理的点点滴滴:湖岸经边坡修整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水系连通实现东湖各水体间良性循环;大量新材料选用促进节能环保……
至2018年底,东湖Ⅲ类水质覆盖面积达到全湖的82%,部分子湖达到可直接饮用的Ⅱ类标准。
“昔日扬尘满天飞,今朝美景扑面来。”东湖湖光村原住民张岚重游故地,不由感慨东湖近年来的巨大变化。
2017年12月21日拍摄的武汉东湖绿道。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创新管理:切实还湖于民
数据显示,东湖绿道开通2年多来,接待游客总量近4000万人次,每逢节假日,游客量均在50万人次以上。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东湖绿道的卫生间。”广州游客余静感慨,“卫生间洁净透亮,光可照人,无一丝异味。”
面对庞大的游客量,创新精细管理尤为重要。黎东辉说,绿道管理推行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形成经营管理为主体、行政管理服好务、执法管理做保障的管理格局。
姜秀林是绿道卫生间保洁员,向记者介绍了各服务窗口必须遵守的标准:卫生间尿渍脚印须在5分钟内清理干净,并保证台面、镜面无水渍;每隔15分钟用喷香机对卫生间喷香一次……
管理效能同时体现于创新科技的应用。
武汉旅发投集团东湖绿道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摄像头、一键接警设备遍布东湖绿道,通过智慧管理后台,可实现全程监控、免费WIFI、电子地图、一键报警等功能,为绿道运营管理保驾护航;通过微信等互动平台的精细化运营,绿道能从旅游导览、智慧支付、客服中心等为游客提供便捷贴心的服务。
3月3日,市民在武汉东湖绿道休闲游玩(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寓情于景:提升文化气质
“快来看,这里有好多荷包蛋。”在东湖绿道桃花岛上的中国东湖国际公共艺术园,众多游人被10个“打”在草坪上的“荷包蛋”吸引过来。这组由荷兰艺术家亨克·霍夫斯特拉创作的《生命之源》,表达了“爱与生命”的寓意。
漫步100余公里的东绿湖道,7段景观绿道、10大明星节点、25处景观亮点错落有致,体现了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
“还湖于民不仅在于还原秀美的景致,更在于挖掘自然与人文的积淀,传递对自然、对生活的爱。”负责东湖绿道项目投资建设的武汉地产集团董事梁晶说,桃花岛上展示了国内外17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旨在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激发每一个人的生活灵感和参与热情。
在东湖绿道马鞍山森林公园段,还有一处“时见鹿书店”,20万册各类图书可供阅览。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在这里读书,更能感受李白诗词中的意境。”时常前来阅读的大学生许伟说,充满野趣的绿道上,竟然出现一家书店,体现了城市的格调和人文情怀。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