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11月18日电 题:南京江宁:以党建引领现代乡村治理
新华社记者杨绍功
4名贫困农户,4名党员经营户,6种农产品,收购价比市场价要高出5%-10%……一张贫困户农产品帮促销售表,展示在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黄龙岘村的“党群微家”陈列室里。表面上看,似乎是党员经营户买菜的价格要比市场贵。实际上,这张销售表背后是党组织凝聚力的“微循环”。
68岁的贫困农户丁仕银,每周将几十斤花鲢鱼送到党员邢有龙的农家乐。“他为人很爽气的,给我比市场价高1块钱。”丁仕银逢人就夸邢有龙,“党员就是不一样!”
54岁的邢有龙曾经当过兵,复员后赶上“美丽乡村”建设,村里基础设施完善,他带头搞起了农家乐。丁仕银是他的结对帮扶户,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收购价上让一点,邢有龙觉得这是党员的责任。
然而,一年几千斤鱼,每斤让一点合计起来也不是小数目。为此,黄龙岘所在牌坊社区党总支利用扶贫资金、企业捐助设立了扶志基金,用来补贴党员示范户的一部分差价。牌坊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汪传平说,结对帮扶加上资金撬动,让贫苦户有事做、党员户有责任,党组织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50多岁的老党员贾小凤认为,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她在汤山街道孟墓社区七坊村干了20多年的妇女主任,发现农村的治理环境正经历新的变化:农村产业在升级,村干部的知识不够用了;政府职能在转变,农民法律意识在觉醒,村干部光说不干不管用了。
酿酒、榨油、腌酱……七坊村因有历史传承的7个手工作坊而得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为了吃饱肚子挖塌了周围的石头山,国家政策限制采石后,村经济规模从上千万元一度跌到不足百万元,村民失业带来诸多矛盾问题,这里成为“问题村”“上访村”。贾小凤和其他党员干部分头去做矛盾调解工作。之后,政府投入巨资打造旅游设施,党员干部又带头发展农家乐,让村民们重新端稳了饭碗。村里矛盾少了,贾小凤也退下来了。但她还是党员志愿者,村民有矛盾,还习惯找她。
80后的孟墓社区基层干部燕春香,希望自己能成为贾小凤一样业务强、能力强的党员。“一句话能把人讲得跳起来,又一句话把人讲得笑起来,才是有本事!”燕春香说,解决了生存问题村民们的精神需求也提高了,村里依托党组织丰富活动内容,从关爱贫病老幼到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多了党员干部和老百姓的距离就近了。
与老百姓的距离也被网络拉近了。汪传平的手机上有一个“心话e传”微信群,里面既有本地的村民、党员干部、志愿者,也有常来休闲的游客。村民有矛盾在群里发现迅速解决,社区有信息群里及时发布,连游客的投诉都可以实时响应。汪传平不无自豪地说:“党群联动平台变得越来越重要。村民有问题,打政府部门热线解决可能需要两天。但在群里求助,党员干部5分钟就可以赶来。”
这种以村、社区为单位的互动平台正成为基层自治的一种手段,并由此衍生出一些基层社会组织。黄龙岘村老党员吴纪全将自家房屋低价租给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师生搞环保教育,自己也做起了环保志愿者,出门看到垃圾就捡。村民们对吴纪全低价租房、捡拾垃圾的行为从嘲笑、认可到点赞,越来越多的人也加入了环保志愿者队伍。党员的示范作用,让环保组织成为黄龙岘的一张名片。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陈昭在研究江宁区的乡村治理时发现,这个1600平方公里的区有一半多的面积是农村,为了让农村富起来、美起来,当地进行了三轮“美丽乡村”建设。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后,政府主导模式逐渐让位于政府引领的基层自治。相对于直接的行政管理,党组织是一种柔性的存在,作用是长久而直接的。
“基层自治的基础其实是党建引领。”江宁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党员干部选派、党员群众结对、党员志愿者队伍培育到党群联动平台搭建,江宁努力将党的建设融入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把党组织建设好,就是为乡村治理打基础,助推乡村治理生态形成良性循环。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