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宿州3月1日电近期,安徽省砀山县组织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中小学校进行现场教学,丰富学生们的开学“第一课”。在非遗课堂中,中小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让一批珍贵的老剧种、老手艺在校园中焕发出新活力。
新学期开始不久,砀山县实验小学的小学生们迎来几位特殊的老师,他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砀山四平调的传承人。在“非遗课堂”中,传承人细心向学生们介绍砀山四平调的历史演变,学生们也争相向老师请教四平调表演的唱词与身段。
砀山县实验小学校长张永军介绍,把珍贵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引入校园,就是希望让孩子们认识非遗的文化价值以及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此外,以兴趣为导向,在小学生中播下非遗的文化种子,有助于发觉和培养孩子们在非遗方面的特长,一方面拓展创新素质教育的形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非遗项目的推广与传承。
砀山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属宿州市管辖,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界处,以盛产酥梨闻名。近年来,砀山唢呐与四平调纷纷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成了地方新名片。
据介绍,四平调起源于安徽省砀山县周寨镇,在“砀山花鼓”的基础上,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的腔调发展而成。作为一种稀有的地方剧种,目前,四平调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
四平调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
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四平调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地方剧种,表现的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如小戏《小借年》、《蓝桥会》等等。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砀山四平调剧团又排演了大量现代戏,如《焦裕禄》、《白毛女》、《丰收之后》等,演出范围不断扩大,受到群众喜欢。
2014年12月,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公布,“砀山四平调”入选其中。
据砀山县文化馆介绍,为了推动四平调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他们认真整理四平调传统曲目,为四平调演员、传承人及传统曲目建档,永久保存。此外,他们积极争取多方支持,组织演员对已整理的传统曲目进行复排,整理出一批优秀曲目,录制四平调曲目光碟,普及和推广了四平调唱腔。
在推动传承方面,自2014年以来,砀山县文化馆每年举办“砀山县四平调传承人演唱会”和“送戏下乡”100场左右。全县设立两个“四平调戏曲传习所”,定期组织演职人员进社区、下基层演出交流。此外,加大在本地学校办“四平调”兴趣班,定期教授基本功,让更多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四平调文化,让老剧种焕发新活力。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