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新闻 > 正文

梨园之花 香溢荆楚(文化脉动·让传统文化活起来⑤)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3-16 05:58:55

  图为武汉长春街小学的小朋友在上戏曲课。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童稚音婉转,二胡声悠扬。2月22日,在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镇中心小学,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巴东堂戏传承人谭绍康,正在给小学生们传授堂戏表演技法。

  巴东堂戏始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年近七旬的谭绍康,为挽救濒临失传的巴东堂戏,曾走乡串户寻访堂戏老艺人,历时20多年,搜集整理出80多个堂戏剧本。以前,他经常担心堂戏这一民间艺术随着艺人逝去而被“埋进土里”;但现在,他对堂戏传承开始有了信心。

  信心,源于湖北去年全面启动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湖北设立专项资金,动员名家名角和戏曲院团走进大中小学,以优美经典的传统戏曲滋润青少年心灵。2016年,湖北组织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8676场,反响热烈。

  学唱念做打,听西皮二黄

  “戏曲原来竟这么有趣”

  在武汉市七一中学,每周二下午的戏曲兴趣小组一直很受欢迎。无论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说唱脸谱》,还是经典豫剧《花木兰》,孩子们唱起来都是有板有眼。“老师教我们唱戏,还给我们讲解唱词背后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我很喜欢来。”初二学生李子豪说,加入了戏曲兴趣小组,不仅学会了一些经典曲目,还提高、扩展了演讲技巧和历史知识面。

  “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孩子,能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七一中学党总支书记张幼灵说。

  在湖北的中小学,成立戏曲兴趣小组,广泛开展戏曲文化活动已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据介绍,截至2016年11月底,省内中小学校已经建立4000多个戏曲兴趣小组,各高校已建立600多个戏曲社团组织。

  安陆市实验小学通过司仪讲解、现场示范,集中展示楚剧的生旦净丑、唱念做打等,让学生们初步了解戏曲的生、旦、净、丑,手、眼、身、法、步等戏曲角色、程式化套路和动作要领。

  除了开设戏曲兴趣小组,很多学校还将戏曲融入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课程。襄阳市中小学生跟着演员认识服装、道具,学习唱腔唱段,甚至自己画个脸谱、穿上戏服体验一把。

  窗外,雨声潺潺,风起天阑。室内,弦鼓声声,音韵绵长。去年6月19日,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戏曲进校园”活动在汤逊湖畔的武昌理工学院上演。演出开始之前,出现一个“插曲”——主持人问,“同学们以前有亲眼观看戏曲经历的,请举个手!”结果,全场四五百名大学生中,只有3位同学举手。

  不过,“尴尬”很快化解。楚剧《刘崇景打妻》,将一对古代小夫妻的赌气吵嘴演得惟妙惟肖,拟人化的柳树角色幽默而善良,青年戏曲演员刘璇、吕从漫、程力的表演传神,同学们被一波三折的剧情深深吸引,欢呼声掌声不断。

  “以前爷爷奶奶看戏曲频道时,我跟着瞄过两眼,从来没有现场看过戏曲表演。”该校音乐与传媒学院大二学生周佳谕说,今天看到现场版的戏曲演出后,那种震撼和感受完全不是看电视能比的。“真没想到戏曲这么有趣!”

  名角唱名段,教戏播种子

  “不听名段会终生遗憾”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字正腔圆,余音绕梁,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将一曲《夫妻双双把家还》演绎得淋漓尽致。甫一亮嗓,就引得全场大学生欢呼叫好。

  “传统戏曲永远不会尘封,尘封的是我们的双眼。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大家还能走进剧场,还来看我们演的戏。同学们,约吗?”在场的武昌理工学院大学生异口同声:“约!”演出之后,杨俊和大学生相约再见。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尚静康感叹:“看过之后,我感到对传统文化了解得太少了,而这样的缺失会令人生遗憾!”

  作为拥有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花鼓戏等32个剧种的戏曲大省,湖北是我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和聚集地。历史上,荆楚大地孕育了余三胜、谭鑫培等戏剧大师。固本浚源,延续根脉。2016年以来,湖北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和中宣部关于推动戏曲进校园工作的重要部署,全域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

  政策层面,分别出台湖北大中专学校、中小学戏曲工作落实方案。除观看一场戏曲演出、举办一次戏曲讲座、举办一场戏曲展演活动、创建一批戏曲工作示范学校等任务外,大中专院校侧重开设戏曲选修课、创排戏曲剧目、建设戏曲社团组织,中小学校侧重用好戏曲课件、建设戏曲兴趣小组,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确保活动效果。

  湖北还把“戏曲进校园活动的组织与承办”,纳入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目录,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补助活动经费。省财政统筹地方戏曲保护专项资金、京剧振兴专项经费共计4500万元用于开展戏曲进校园及戏曲传承保护工作。

  这一系列举措,有力促进了戏曲进校园工作落地生根。2016年,湖北组织全省戏曲院团和戏曲工作者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8676场,活动覆盖全省80%以上的大中小学,其中武汉市区实现全覆盖。8000多场戏曲艺术演出、讲座、培训、夏令营等活动,让近千万人次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戏曲魅力。

  湖北60余个专业戏曲院团的3000余名戏曲工作者,18名国家级、61名省级戏曲传承人,以及广大民间戏曲院团和艺人,走进校园表演讲解,播撒戏曲文化种子。省京剧院组织名角,安排《拾玉镯》《大闹天宫》等选段,走进水果湖二中、武汉理工大学等学校,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亲自讲授示范,裴咏杰、王小蝉、万晓慧等梅花奖得主登台教唱;省戏曲艺术剧院共安排21场优秀剧节目进校园,彭青莲、詹春尧等中青年艺术家带头表演汉剧《打花鼓》、楚剧《赶会》、黄梅戏《打猪草》等选段。

  “花鼓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时很受孩子们欢迎,有的演出结束之后还上台现场学艺,我们就手把手教。”随州花鼓戏剧团演员陈小宝,尽管年近六旬,但每年都要参加六七十场演出。“我们需要年轻观众懂戏曲、爱戏曲、唱戏曲,参与到戏曲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让经典曲目的种子播撒下去、培育新一代戏迷,让传统戏曲不断传承下去。”

  传播多元化,形式更生动 

  “一个人能带动一批人”

  一根网线、一块屏幕,通过网络,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一样有戏可学。在蕲春县向桥乡大元小学,四年级学生陈可欣最喜欢听的是黄梅戏课程。2016年6月,湖北研发推出全国首家戏曲通识网络教学平台,向全省各中小学及高校提供《走近中国戏曲》在线课程,实现戏曲教育资源均等化。

  深入浅出的戏曲讲座,普及传播戏曲知识;规范灵活的互动辅导,提升学生戏迷票友水平;生动活泼的戏曲夏令营,让学生全方位体验戏曲魅力。这些多彩活动把舞台搭进校园,把学生请进剧场,把戏曲送进课堂,让广大学生在欣赏中“入耳”,在体验中“入脑”,在参与中“入心”,最终实现从“知戏”到“懂戏”“爱戏”,登台“唱戏”,为湖北戏曲传承发展培养了一批戏迷票友。

  眼下,这一活动的成效正在逐步凸显。在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不少湖北“小戏苗”捧回“佩花”。“一个孩子学唱戏,至少能带动身边20人热爱戏曲。”评委这样形容戏曲进校园的带动作用。

  襄阳市大庆路小学六年级学生吴逸群看完黄梅戏《夫妻观灯》之后,兴奋地写下作文:“看到戏中的女主角,以轻盈娇态的步子出场时,我们热烈地鼓起掌来。她圆润动听的歌喉在晴空中吐芳,戏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优雅的手绢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上一颗颗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我们的心里……”

  湖北省文化厅会同省教育厅,分大学组、中学组和小学组3个组分别开展了全省校园戏曲展演活动。42个学校的1000余名学生票友,登台表演了京剧、汉剧、楚剧、花鼓戏、黄梅戏等戏曲剧种,咿呀戏曲调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为建立戏曲进校园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湖北省文化厅组织专家精选一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适合学生欣赏、易于学唱的戏曲经典曲目和名家唱段,制成湖北省戏曲进校园推荐曲目光碟9000多套,配有唱词,提供给全省大中小学播放学唱,为青少年教育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湖北省文化厅厅长雷文洁告诉记者,“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加大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支持指导力度,切实推动戏曲艺术之花在沃土荆楚绽放飘香。”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16日 18 版)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