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8月20日电 题:塞上风光 五彩绘就——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建设一瞥
新华社记者荣启涵、靳赫
俯瞰宁夏大地,北有贺兰,南有六盘,黄河之水穿行而过。
早在3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生息繁衍的足迹,独特的地域特点成就了大漠戈壁的豪情,也拥有着塞上江南的温婉。自治区成立60年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在这片面积仅6.64万平方公里的西北土地上,宁夏人民绘就一幅五彩的发展图景。
——跃动的红,点亮塞上大地的活力
5月刚过,宁夏红寺堡区占地3000亩原生态枸杞种植基地一片片红果绿叶随风摇曳,头茬枸杞饱满红润的鲜果挂满枝头。
在红寺堡这片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区,枸杞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形成规模化种植。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枸杞基地常年有200余人忙碌其间,采摘旺季更有上千人。
截至2017年底,宁夏全区枸杞在册面积达100万亩。一粒粒小果实描绘出宁夏的“红色名片”,通过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当地正探索着枸杞产业的“新打开方式”。
从红寺堡一路向南约250公里,西吉县将台堡的标志便出现在高速路上。
1936年10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方面军主力在这里会师,标志着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会师纪念馆正门外,新修建的会师纪念园正在做最后的完善,一座座雕塑再现着旧日红军战士的样貌神情。三五成群的游客漫步其间,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正在树下乘凉,不时为游人讲述自己当年亲历的故事……
曾经,红色精神在这座西北小城照亮星空。如今,红色旅游正成为城镇产业发展的一大支撑。
——神秘的紫,蕴藏塞上大地的潜力
一场雨水过后,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葡萄园里绿意涌动。仔细查看才能找到,一串串小巧圆润的酿酒葡萄,藏在带着雨水的叶子下。
这里是业界公认的全球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2013年被编入《世界葡萄酒地图》。
起步于1984年的宁夏葡萄酒产业经过30多年发展,如今正为宁夏亮出一张自带芳香的“紫色名片”。
宁夏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7万亩,建成酒庄86个,年产葡萄酒近10万吨,酿酒葡萄面积占到全国四分之一,成为我国最大的集中连片产区。
除了每年综合产值超过200亿元的经济效益,葡萄产业每年还能为生态移民提供12万多个就业岗位,利用荒地的种植方式更为环境改善与水土保持产生重要的生态效益。
——大漠黄沙,诉说塞上大地的前世今生
从宁夏的地理位置看,西、北、东三面分别被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与毛乌素沙地环绕,黄沙一直和宁夏有着不解之缘。
由中卫市区向西20公里,沙坡头景区便坐落于沙漠边缘。
20世纪50年代,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从这里穿过。风沙影响常常迫使铁路停运。从那时起,中卫治沙人逐渐探索出草方格固沙技术和“五带一体”防沙固沙体系,这项治沙工程被誉为“沙退人进的世界奇迹”。
截至目前,腾格里沙漠东南沿已扎设草方格42万亩、营造灌木林42万亩、乔木林25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封禁保护15万亩,在包兰铁路两侧建起了60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
经过数十年努力,沙坡头不仅成为治沙典型和教学科研基地,以防风固沙林、方格草障为主的绿色长廊也成景观,金黄如画的沙漠尽显雄浑,集沙、水、林为一体的沙坡头,成为宁夏旅游具有标志性的“黄色名片”。
——云天之白,大数据云计算走进西部
谁能想到,曾经“天上不见鸟,风吹石头跑”的中卫市,另辟蹊径走出了大漠深处创新发展之路。
中卫工业园区里,一座座绿树掩映的大型白色厂房格外耀眼。走进去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只有一台台数据储存器在安静工作。这就是中卫市西部云基地的云计算中心。
中卫距国内诸多大城市均在2000公里以内,是光纤网络覆盖的最优路径选择点;发生7级以上地震概率极低;清洁能源占比50%以上,水和天然气价格相对低廉,且土地资源丰富,全年平均气温8.8℃……良好的条件,使中卫具备发展成新一代云计算产业集聚区的可能。
2018年一季度,中卫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增速47.7%,对GDP增长的贡献达15.9%。
——绿意层层,塞上大地焕发新生
宁夏最南端,六盘山西海固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植被稀少,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
今时再上六盘,夏末秋初的山间分明是一片绿的调色板。彭阳县的梯田在融融阳光下绿意深浅交错,一片郁郁葱葱。
1972年,这一带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宜人类生存的地区”。用了数十年时间,宁夏人民硬是把荒坡变成了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
35年的贫困人口易地搬迁,18年的退耕还林还草,15年的封山禁牧……如今,固原市承担着陕甘宁三省区13县180万人的水源供给,森林覆盖率达到25.1%,林草覆盖度达7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固原得到验证。当地积蓄的生态红利促成了一批绿色产业,冷凉蔬菜、中草药种植、菌菇业、苗木等,为山区百姓找到了致富路。
“天高云淡、绿水青山”取代了“苦瘠甲天下”,西海固换上了新名片。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