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 正文

拉横幅挺同性恋儿女的母亲:曾想找小姐把儿子掰直

文章来源:红星新闻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5-06 14:29:12

原标题:【红星深度】这群拉横幅支持同性恋儿女的母亲 绝望过挣扎过曾想找“小姐”把儿子掰直

“别让恐同者伤害我们的孩子!”

4月底,六位儿女的母亲举着横幅,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内拉起横幅,一些学生在横幅上签字,表示支持。

“同志”妈妈和志愿者们在学校拉横幅(后排左一为倩君妈妈,左二为菊子妈妈)  受访者供图

这几位母亲的儿女是同性恋者,“同志”是民间对这个群体的一种称呼,她们的这次行为是对之前有学生反对同性恋的回应。

这群同性恋者的父母,经历过生与死的犹豫,泪水的浸润,最终历经修行般的煎熬,才得以面对、接受这个现实。

他们选择尊重和理解子女的选择,也希望社会能多一些包容。

反对与反击

“同志儿女,爸妈支持你”

4月16日,华中科技大学两名女生在校内拉起横幅:“维护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抵制西方腐朽思想侵蚀,让同性恋远离大学校园。”

两名女生拉起反对同性恋横幅图据网络

4月中旬,家住武汉市汉阳区的倩君率先在网上看到这些反对同性恋的照片。她也曾是同性恋的反对者,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儿子也是同性恋,在经历了生与死的思考之后,她决定接纳儿子的同性恋身份。

与她有着同样经历的“同志”妈妈并不在少数。她们有自发的民间组织,用于互相理解、劝慰和慰藉。

倩君把那张反对同性恋的照片发到了“同志”妈妈群里,立刻引发了一阵“声讨”,于是几位“同志”妈妈决定站出来“以牙还牙”,这个本来不愿抛头露面的群体,这一次却出奇地意见一致和主动。

“同志儿女,爸妈支持你,爱你,爱你,爱你。”几天后,来自武汉三镇的10名“同志”母亲和亲属,专程来到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篮球场,拉横幅和彩旗,高喊口号,以示抗议。

得知照片中反对同性恋的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两名研究生,这几位母亲找到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和信访部门维稳办。据称,她们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答复:学校已经在4月17日就在处理这个事情,两个当事学生的辅导员也在积极联系她们。

晚饭时间,“同志”妈妈们在华中科大操场旁边拉出横幅,这些妈妈描述称,“很多学生排着队在上面签名,表示支持,我们预备的3只马克笔根本不够用。有的学生过来说,妈妈你们真棒,给你们点赞。”

学生在横幅上签名支持“同志”妈妈们受访者供图

一个同性恋者母亲的自白

“我差点跳下49楼”

同性恋的亲人站出来支持同性恋,其实也是支持他们自己。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很难接受子女是同性恋的事实,经历了非常痛苦的挣扎之后,他们开始接受、理解。

而这一观念的转变谈何容易。

得知子女是同性恋,他们的精神世界曾经崩塌过,再站起来,有人用了几个月,有人用了十几年。

站在49楼住宅的窗户边,倩君复杂地一笑,说:“我差点从这里跳下去。”

“同志”妈妈倩君受访者供图

2015年4月,那时她的儿子读大二,给儿子打扫房间时,她发现了一封情书。情书夹在日记本里,以前这本日记本上有一个小锁,但那天没有。她发现,情书的落款是一个很男性化的名字,名字前面写着“爱你的人”。

倩君描述,内容很暧昧,“每次联系不到你的时候,我都一下子抽一包烟。”信里还规划好以后一起去瑞士。她断定,写信的人是个男生。

当时,她脑袋里一片嗡嗡声,一分钟也没多想,就给儿子打电话,但儿子挂断了电话,此后三个月没有回家。

那时,她切断了儿子的经济来源,哭红了眼睛。三个月里,她过得很恍惚,每天睡两三个小时,瘦了二十斤。

三个月后,儿子终于回家。倩君做了一桌好菜,两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她才提起这事,问儿子:“你到底是不是同性恋?”儿子放下筷子,抬头的时候,已经泪流满面,他说:“妈妈,我是。”

她还是不愿相信,连续发问:“你为什么要成为同性恋,是不是别人胁迫你?”儿子说,不是的,我是天生的。

希望彻底崩塌,倩君一下子控制不住了,她一把拽起儿子,从餐桌拖到客厅的按摩椅上,儿子跪下来抱着她的脚,被她重重踹开。她近乎失控,踹开儿子就跑到阳台上。她对儿子说:“既然你是同性恋,我无法面对这个社会,也无法面对亲朋好友,我只有跳楼。”

幸好,儿子一把抱住了她。

让步与接受

曾想用非常手段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被儿子抱了回来,她一刻也不想看到儿子,独自坐在武汉的长江边哭了两个小时。

之前,倩君对同性恋的认识是“恶心”。

2009年,在澳大利亚旅游,是她第一次接触到同性恋群体。当时在悉尼的街头,同性恋者举行游行,她看到他们之间亲密的举止,觉得“好恶心”。

此后一周,他们夫妻俩都没有出门,靠红糖水和稀饭活着。他们在网上翻看关于同性恋的信息,倩君被一些负面信息吓倒,最怕儿子会得艾滋病。

和很多“同志”妈妈一样,起初,倩君也幻想着可以改变孩子的性取向。她甚至想,花点钱找个性工作者让儿子体验一下,但她最终没有这么做。她还想让儿子出国,让他在国内消失,这样能瞒住身边的人,也不至于丢自己的脸,可儿子并不愿意。

最终,她选择接受。

菊子也是出现在华中科技大学的10名“同志”妈妈之一。

她想过更多的方法想把儿子“掰直”(指从同性恋者变为异性恋者),她觉得,同性恋肯定是学坏了,学坏了就能治。心理医生引导孩子说出这些年的经历和感觉,菊子妈妈在一旁听着,哭得停不下来。

她发现自己天天和儿子待在一起,却一点也没察觉到,她觉得自己是个不称职的妈妈。如今回忆起来,她连连叹气,不断重复地说:“儿子太苦了。”

正规的渠道没有办法解决,她犹如“病”急乱投医,甚至听信算命的人给儿子改名字,但被儿子拒绝了。她开始做出“让步”,把希望降低为传宗接代,让儿子找个女孩结婚生子,哪怕之后离婚也行。

但儿子始终非常坚定,他对母亲说:如果你有一个女儿,但你的女儿被别人这样骗了,结婚生孩子又离婚,你会怎么办?

改变不了儿子

就改变自己

菊子无法改变儿子的性取向,只能尝试改变自己。

这一段历程是异常艰辛的。两年来,儿子总是陪在她身边,下班回来就拉着她去看电影逛街,给她看关于“同志”的科普网站和小册子,和她一起看有关同性恋题材的电影。

后来,她经常以儿子的例子,劝说其他的“同志”孩子:“告诉父母你们‘出柜’(指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后,不能扔下一颗炸弹就不管了,把父母锁在柜子里。”

倩君也主动尝试改变。

她经常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找到同性恋亲友会的热线后,她当即拨过去。与其他同性恋者的父母通话后,她感觉不再孤单,但情绪仍一次又一次地爆发,撕心裂肺。

他们都试图寻找更多的同命人,互相安抚,不再孤单。

“同性恋亲友会”就是一个自发成的民间组织,向社会宣传同性恋知识,促进“同志”和“同志”亲友之间的理解沟通。倩君也是在这里,慢慢感觉好一点。

倩君45岁生日的前一天,她无意搜到《天佑鲍比》这部电影:一位母亲不能接受儿子鲍比的同性恋倾向,导致儿子自杀,母亲悲痛过后投身了同性恋公益事业。一看完,倩君赶紧给儿子打电话,她怕儿子也因此消失。

第二天,倩君生日,儿子把借钱买的蛋糕放在她的床头,说:“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你什么都不要想。”倩君再也忍不住,一家三口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那天,她和丈夫接受了儿子同性恋的身份,她对儿子说:“不管你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爸爸妈妈都是你坚强的后盾。”

用泪与血换来

一声“谢谢妈妈”

倩君称,她接纳了儿子的性取向后,儿子和她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以前,儿子回到家直接进卧室,几乎不和父母交流,甚至对父母进入他的房间都很不满。“现在儿子会坐在沙发上和我们聊天;看到房间被打扫干净,会夸奖我,给我一个拥抱;我在厨房做饭,他会说妈妈你辛苦了。”倩君说起这些的时候,不时会笑笑,说感觉“好暖”。

她在微信里收藏了一条视频,是去年和同志亲友会一起去大草原旅游拍摄的。儿子被一群人喊着“男神”,拿着话筒,有点紧张地说:“她没有因为我是同性恋很讨厌我,反而变得更爱我了,我觉得很幸福,谢谢妈妈。”

倩君和她的儿子受访者供图

儿子当时深深地一鞠躬,把这位母亲的心彻底融化了。

现在,儿子在一家寺庙皈依佛门,倩君和丈夫也经常去看儿子,顺便做义工。

另外一位母亲菊子本打算给儿子买新房结婚,但目前她的想法是,去老年大学学摄影,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这样包容的心态,都是用泪和血炼成的。

他们认为,子女既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做父母的就应该尊重和接受,他们也希望更多人能理解同性恋者的选择。

“同志儿女,爸妈支持你,爱你,爱你,爱你。”

这是他们拉起的另外一条横幅,上面用最简单直接的三个“爱你”,道尽了为人父母的不易。

(文内受访者均为化名)

红星新闻记者丨王毅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