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 正文

扶贫,直到生命尽头!“魔芋大王”何家庆教授走了……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0-22 14:09:05

  新华社合肥10月22日电(记者程士华 水金辰 王菲)“魔芋大王”何家庆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21日在安徽合肥举行。很多群众眼含热泪,赶来送他最后一程。

  “何老师多次在潜山县调研,都是我陪的。”谈起何家庆教授,安徽省久点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娇的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淌。之前,何家庆教授多次帮助指导潜山县瓜蒌企业的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提升,本来她还想和何家庆教授进一步合作,却没想到何教授就这么突然离去了。

  何家庆,生前为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84年,他自费考察大别山植物资源,考察报告为中央实施山区星火计划提供了依据。1998年,他跨越8省区,行程三万多公里,为100多个县的芋农讲授魔芋栽培技术。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第七届扶贫状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10月19日晚,何家庆教授因病于合肥逝世,享年70岁。3个月前,他在潜山县调研“瓜蒌扶贫”途中晕倒,后经检查诊断为癌症晚期。

  “我只希望长大后无论做什么都要为人民服务!”何家庆曾这么写道。1984年,何家庆走上了考察大别山之路,225天,他步行12684公里,足迹遍布鄂豫皖三省19个县,先后攀登千米以上的山峰357座,采集植物标本3117种近万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全面考察大别山的人。他的考察成果,受到中央和安徽省的高度重视。

  1990年,何家庆在绩溪县挂职,他跑遍了全县20多个乡,采集植物标本1536件。在绩溪,他与魔芋结下了不解之缘。

  山区阴凉潮湿的土壤适合魔芋的生长,其栽种技术含量低,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山区农民容易学、用得上。何家庆开始研究魔芋,先后出版了《魔芋栽培及加工技术》《魔芋栽培新技术》,翻译了《日本国魔芋的开发利用》,其中,18万字的《魔芋栽培新技术》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魔芋的著作。

  要想让贫困地区从魔芋中获益,如何形成产业化是当时最大的现实问题,何家庆决心推广魔芋种植。1998年,他揣着一张中国地图和一张《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县名单》,先后奔波在安徽、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行程3万多公里,一路为芋农举办技术培训班60余次,培训20000多人。

  1999年,媒体报道了何家庆的事迹。成了全国典型的何家庆依旧穿着朴素的蓝色中山装,和学生们一起在学校食堂排队打饭,还把获得的1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贫困地区。

  在大别山区的农民和基层干部中,每一个见到何家庆的人都说,何教授的衣着打扮,和村里的普通老人没啥两样。但是,一旦开口谈起植物知识话题,何教授渊博的学识,让人肃然起敬。

  “何老师的朴素,超乎了我想象。”岳西县徽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广来说,初见何教授,他的穿着还是保持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格,身上几乎没有什么钱,最值钱的是相机,专门用来拍植物;他还会做PPT,随身携带的工作笔记本,写得密密麻麻,非常全面、细致。

  然而,在科研、扶贫上,何家庆却极为舍得。他自费7万元出版了200万字的图书《中国外来植物》,为了这本书,何家庆花了十年的时间,拍摄了3000张外来植物的照片。

  2010年,何家庆退休了,但他并没有闲下来,而是自费走遍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河南等地,调研瓜蒌产业发展状况,传播科学的栽培技术,帮助农民增收,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瓜蒌的6项发明专利。

  对扶贫事业的执着,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尽头。何家庆去世前一段时间已经无法进食,只能用汤勺喝水,打营养针维持生命。即使这样,他仍躺在病床上写瓜蒌产业扶贫的调研报告,并且决定,逝世后捐出眼角膜,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恢复光明。

  李广来告诉记者,何教授生前最惦记的就是瓜蒌产业能更专业化,让贫困户种植的东西可以卖出好价钱。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是2018年安徽省首批脱贫县区之一。何家庆的扶贫足迹,遍布岳西、潜山、绩溪等地,他帮助指导过的每一个农户、每一家企业,都不会忘记他。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