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8年8月1日无人机拍摄的位于山西省朔州市的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区。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新华社太原7月22日电 题:三晋大地起苍黄——新中国成立70年山西发展巡礼
新华社记者于振海、梁晓飞、王井怀
太行之西,黄河之东,表里山河,资源富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勤劳智慧的三晋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发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在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起共和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如今,又担当起新时代能源革命排头兵重任,展开决战贫困攻坚战,朝着高质量发展之路、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阔步前进。
山西,正以全新姿态挺进新时代。
当好“能源革命排头兵”
山西潞安集团石圪节煤矿曾以“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精神闻名全国。3年前,关闭了矿井,转型发展油用牡丹。前不久,其生产的牡丹籽油出口到了韩国。
石圪节“退煤种花”的同时,千里之外的千万吨级矿井同忻煤矿建成了山西首个智能化工作面,只用在地面控制室里,轻轻一点鼠标,地层深处的“乌金”就会滚滚不息地涌上地面。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西累计产煤190多亿吨,运往全国的煤炭130多亿吨。
山西因煤而名,也因煤而困。粗放的采矿业,经年累月,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矿难频发,经济发展患上了“煤炭依赖症”;多年来,始终走不出“煤炭市场好时,无暇转型;市场不好,无力转型”的怪圈。
关键时刻,新一届党中央为山西把脉,开出两剂良方: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化“供改”与“综改”,明确了“能源革命排头兵”“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目标定位。山西,开始走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尽管煤价持续高位运行,山西仍坚决淘汰落后产能,3年来关闭88座煤矿,退出落后产能8841万吨,煤炭去产能规模全国第一。煤矿数量由新中国成立后最多的4万多座,降到了1000座以内,先进产能占比提升到57%。
如今,山西1天开采的煤,相当于1949年全年的煤炭产量。通过科技创新,煤炭从燃料变原料,变身为高端润滑油、高端蜡、化妆品。
新型综合能源异军突起。风电、光伏装机总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容量进入全国前5。煤层气抽采利用量占全国的90%以上。晋电外送能力超过3800万千瓦,越来越多的清洁电力输往全国。
大同建设“氢都”,吕梁培育“数谷”,晋城发展“光谷”,阳泉打造“纳谷”……一批老煤城贴上新名片。晋能集团转型清洁能源,晋煤集团主攻燃气产业,潞安集团整合现代煤化工,阳煤集团发力煤机制造……多家老煤企密集调整主业。
全省上下推动国企改革、开发区改革、电力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营商环境改革等,一些关键领域改革迈向全国第一方阵,发展态势焕然一新。
山西率先启动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用一纸承诺代替“一箩筐材料”,企业自行办理的审批事项压减80%,项目从立项到开工时间平均缩短一半以上。
开发区成为山西转型发展的主战场。2017年山西批准新设开发区15家,2018年新设24家,今年已新设立11家。各开发区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大数据、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等精准招商。
今年5月,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共同发布人源Ⅲ型胶原蛋白,这是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催生的最新科技成果。去年一年,这里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0家,初步形成电子信息装备、装备制造及汽车、生物医药及食品、新材料及加工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甩掉贫苦穷困的帽子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一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唱出了山西人的家乡情。
山西,也是英雄、光荣的土地。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留下了数不尽的光荣故事。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孕育出了西沟精神、大寨精神、锡崖沟精神、大泉山精神……
然而,巍巍太行,遍布干石山;绵绵吕梁,满是残垣沟壑。因土地瘠薄、干旱缺水,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太行、吕梁就占了两个,山西58个贫困县分布其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打响声势浩大、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
2017年9月,家住吕梁山深处、年过七旬的刘福有、杨娥子老两口,卖掉了家里的两头大犍牛,搬进了岢岚县广惠园移民新村。只有6户人家共13人的赵家洼村在民政部门销了号,拉开了山西决战深度贫困的序幕。
刘福有没花一分钱,就搬进了新楼房,后续扶持政策随之跟进。
很快,山西从7993个贫困村中,确定了3350个需要整村搬迁的深度贫困村,以“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态度和决心,采取超常举措,啃深度贫困“硬骨头”。
到今年5月底,3350个深度贫困村已有3084个完成整体搬迁,1502个集中安置点已竣工1493个。
数万名扶贫干部奔走在太行吕梁山上。长治市扶贫办主任段志岗上任3年,跑了全市933个贫困村的一半以上。“时间紧任务重,群众眼里看着,心里盼着,不使劲不行啊。”他说。
扶贫干部们从太行精神、吕梁精神中汲取力量。在革命老区武乡县,楼则峪村第一书记闫小波进村后,挨家挨户走,一家一家问,连老太太爱看什么电视节目都记在心里。他带领村民发展电商,把当地小米卖出了好价钱。离任时,村民给他塞上自己做的鞋垫,表达对他的感激和不舍。
今年,山西将确保最后1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2万贫困人口脱贫,确保2020年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绘就新的“山西好风光”
汾河,是山西最著名的河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地位,以环境保护倒逼经济高质量转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生态关切,让人们能望见星空、看见绿山、闻到花香。
山西实施大水网建设,启动占全省总面积72%的七河流域治理工程,省政府每周公布汾河流域治污情况,确保到明年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太原、临汾等汾河河段再现“一川清流,两岸锦绣”。
水的命脉在山,山的灵魂在树。在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有的地方“种树比养孩子还难”,生存条件恶劣。
在吕梁山区的永和县,永和关、乾坤湾等临近黄河的陡峭石质山上,现在已是绿油油一片。当地生态防护林从新中国成立初的不足5000亩,增加到现在的34万亩。
在太行山深处的壶关县,一道长达5000公里、全部由石头垒成的森林防护墙蔚为壮观,当地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5%增至50%以上。
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右玉县,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林木绿化率达到55%,创造出让荒漠变绿洲的“右玉精神”。
几代人披荆斩棘,换来今日绿水青山。山西省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4%提升至20.5%。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近20年来,山西植被生态质量改善位居全国前列。
山西曾是“千泉之省”,但由于地下水超采严重,尤其是采煤采矿破坏地下水系,造成19处岩溶大泉大部分衰减,6处断流干涸或流量锐减。去年以来,50座涉及泉域重点保护范围的煤矿,6座被列为去产能关闭矿井,2座被注销采矿证,42座办理了采矿证变更手续。
山西地下水位逐年回升。“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已断流25年,地下水水位距泉水出水口最高时有9层楼高,如今只差1.61米,难老泉复流在望。
山西也是蓝天保卫战的主战场。“宁可牺牲点GDP,也要把环保指标提上去。”山西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向污染开刀。山西省生态环境厅数据显示,2018年山西二氧化硫、PM2.5、一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浓度较2013年分别下降49.23%、28.57%、36.17%。
如今,山青、水绿、空气好的山西,吸引了八方游客,旅游产业正成为山西新的经济增长极。黄河、长城、太行3条旅游公路开工建设,100个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挂牌。去年,山西接待旅游人数达到5.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进入全国前十。
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新时代3700万三晋儿女,为故乡骄傲!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