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2日,被定为“世界自闭症关注日”,是一群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们的节日。多数人对自闭症的了解,也许更多地是通过一些电视剧,比如《海洋天堂》。影片中的大福患有自闭症,几乎不说话,也不能独立生活。小时候母亲离开,长大后当其父亲得知自己身患重病时,便手把手不厌其烦的教他如何煮鸡蛋,如何坐公交车,如何尽可能的独立生活……影片中有泪有笑,有辛酸也有感动。如同现实中很多家庭正在经历的一样,“不过说实话,相较于影片,现实中的情况要复杂的多。”合肥市华德福儿童康复中心校长张玲表示。张玲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近10年,曾就读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二级心理咨询师。十年工作经历,让她对特殊教育有了特殊感情,在访谈中,她也分享了自己对这份特殊事业的执着。
张玲生活照
执着于特殊教育
创业得政府支持
由于读的是幼儿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张玲和多数同学一样进入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当时我带的班级里,就有个别自闭症儿童。”张玲回忆道,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她越来越感觉这样的孩子不好教,也意识到自身知识的匮乏,尤其是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一段时间后,由于一些原因,她的工作出现变动,“我当时面临选择,其实对于自闭症孩子,我是有些不舍的,对于特殊教育,我也想更加深入地了解。”
于是,执着的她毅然辞职,在一位家长的介绍下,前往外省的一家特教机构,进行专业化学习。一年半后,她留下任教。在学习期间,她也认识了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包括合肥地区的。“当时安徽的特殊教育还很不完善,我就准备回来发展,将自己的所学发挥出来。”
下定了决心,那就去做。回到合肥后,张玲在明珠广场附近,租了一间百平米的民房。起初她给4个特殊孩子做个别化指导,都是她在外省求学时认识的。之后孩子增加到8个,待到第二年时孩子更多。“好在有合肥市残联的帮助,让我们加入市政府的民生工程项目,孩子们的康复费用都由国家来承担。”张玲说道。
只是专业特教老师依旧欠缺,孩子多了,她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特教老师难招,普通幼教老师难留。为了孩子的发展着想,一些家长主动加入进来,除了帮忙处理琐事,也会学习专业知识。“到后来,这些家长几乎完全可以胜任特教老师的工作。”
创新教学方式
关注每个孩子发展
3年前,张玲根据孩子的年龄,将最初的康复中心一分为二。目前,她管理的华德福儿童康复中心,有45位孩子,年龄在一岁半到四周岁之间。“主要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和自闭症儿童。”张玲介绍,在康复中心,平均每年有10个孩子可以毕业,进入普通学校和普通孩子一起学习。除了再流失10个,其他的则继续接受康复训练。“对于这些特殊儿童,越早发现病症,干预越早,治疗效果自然也是越好。”
“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真实的态度、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创新的思维及工作方法,让每一位孩子的身心得到尽可能的恢复和发展。”目前,他们采用的都是社会公认的康复方法,包括应用行为分析法和游戏法等。“我们也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
张玲介绍,就以往来说,除了个别化教学,也有群体混合教学,但不会有细致的划分。他们的创新在于,会对每个孩子的特殊程度、年龄和能力进行评估,在一对一教学的基础上,逐步转变成一对三或一对四的小组课模式。同时在这个小组课中,又会进行个别化教学,这些是穿插着进行的。“先让孩子适应小集体,再慢慢融入大集体,最后进入普通学校,当然这个过程对孩子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创建培训体系
鼓励老师走出去
创业至今,张玲前后招过四五十位老师,只有四位老师一直坚持下来,“跟了我有5年时间。”不断反复的招人、培训,再招人、再培训,让张玲摸索并创建出一套自己的培训体系。现在康复中心有专门的培训老师,有专门的视频文本、教本、考核试卷和练手课程等等。
除了自我充电,张玲也鼓励老师们多走出去。为此,她每年会为老师提供两次外出学习的机会,每次2-3个名额,为时一周,去北京或上海等特殊教育发展靠前的城市去学习。“每年培训费用在5万元左右,我就是想让老师包括我自己,能够不断学习,每一步都走的踏实,每一节课都能够上好。只有整个团队越来越强,才能更好地服务这些特殊孩子和家长,帮助他们慢慢变好。”说话间,张玲的眼神充满坚定。“以后有机会,我们也想走出国门。”
感恩社会
带着美好愿景前进
干这行一定是爱这行的人,想要坚持就一定要感兴趣。在访谈中,张玲多次提到这句话。作为管理者,她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却依然坚持着教学工作。“教师始终是我最喜欢的身份,我也从没想过要放弃教学。”张玲表示,虽然在目前,自闭症没有办法被完全治愈,“但我觉得任何一个没有被攻克的难题,也许不是攻克不了,而是还没有找到那个‘根’。”说到这,张玲执着的那股劲又上来了。
让张玲欣慰的是,随着国家针对自闭症群体的政策越来越好,加上媒体的不断报道,越来越多人关注到这个群体。现在每个月都有大学生、小学生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来到华徳福儿童康复中心,陪伴孩子们游戏或阅读。张玲还分享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康复中心门口,有个卖早餐的阿姨。之前有个孩子,常常径直上前拿了早餐就吃。这个阿姨刚开始特别吃惊,也会指责孩子。后来她从老师那了解到,这是孩子的无意识行为。再后来,每次看到那个孩子,阿姨都会主动递上早餐。“这个改变源于了解,也源于她的爱心和包容。”张玲表示,他们会带着美好的愿景往前走,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帮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