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 题:港口“晴雨表”透出经济新气息——新华社记者年中经济调研采访札记之五
新华社记者 林红梅、魏玉坤
港口,是国民经济变化的“晴雨表”。
连日来,新华社基层调研小分队记者进港区、登码头,走进航运企业,与工人面对面交流,触摸港口上半年律动脉搏,从中感受到,顽强拼搏,化解困难,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与潜力。
东方不亮西方亮 迎难而上“走出去”
7月初的一天,记者来到上海港。正午时分,天蓝水碧,港口船来车往,一派繁忙景象。码头上,“中远海运白羊座”轮刚完成装货,载着我国生产的工业设备和纺织品等货物,正要驶离港口。
这艘巨轮是我国首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万标箱级集装箱船,从我国沿海港口出发后,沿途将挂靠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荷兰鹿特丹港、德国汉堡港等港口,再从欧洲装货返程。
“这条航线途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我们正加大对欧洲航线的布局力度。”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帅介绍。
受国际贸易环境影响,港口经营受到一定影响。上海港多年吞吐量居世界第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全港货物吞吐量超2.7亿吨,同比增长0.2%;集装箱吞吐量超17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2%。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是上海港靠泊的世界第三大集装箱运输公司,其经营状况对上海港影响甚大。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公司太平洋航线运输承压。
“公司调整运力,投放到新开辟的市场区域。”在陈帅的办公室,他指着一幅海运世界地图对记者介绍:在拉美市场,公司实施了远东至南美西线升级,在欧洲至南美西航线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在非洲市场,优化了非洲航线整体布局,扩大了市场服务覆盖面……
“东方不亮西方亮,新开拓的市场正把订单补回来。”陈帅介绍,今年上半年,公司外贸进出口总量达62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4%,实现了稳定经营。
港口搬到“家门口” 陆海联动促转型
“西安、巩义、乌鲁木齐……3个月跑了20个城市。”说起上半年,青岛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奉利感慨地说,“我们忙着陆地开班列,海上开航线。”
“你好,西安,青岛港是你的出海口。”在西安推介会上,当李奉利抛出这句口号时,台下响起了热烈掌声。李奉利说:“内陆市场货源充足,我们要把港口搬到他们家门口,让货物方便地乘上开往青岛港的火车班列。”
3月19日,河南驻马店至青岛港“中集华骏号”班列开通;4月9日,全国首条全集装箱出口冷链班列“济宁至青岛港‘金乡大蒜号’”首发……目前,青岛港已累计在31个城市开通了46条班列。
“有了货后,还要能运出去,我们想方设法增航线。”李奉利拜访了世界排名前20的船运公司负责人,上半年新增集装箱外贸航线4条、扩容舱位4条。今年一季度,青岛港海铁联运箱量同比增长30.1%,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
6月末的一天,正午时分,在青岛港黄岛油港区原油码头,一艘载有10万吨俄罗斯原油的利比里亚籍“赛丽格”轮正在卸油。
作为我国原油接卸量最大的港口,青岛港1至5月,完成进口原油接卸量同比增长9%。青岛港油品板块负责人刘晋说:“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青岛港原油接卸量的增长,显示了经济发展活力充沛。”
交通运输部统计显示,1至5月,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7.6%;完成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9.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压力就是动力,拼搏出效益。我们正在努力把港口做成连通世界的万能接口。”李奉利充满信心地说。
绿色发展新模式 提质增效可持续
仲夏时节,在我国南部港口,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一艘载重14万吨的远洋货船稳稳靠港。
深圳海事局执法人员李亚军跟着48岁的轮机长李铁军,下到20多米深的机舱发电机处取油样,20分钟后,3瓶400毫升的油样被带回船上会议室进行硫含量检测。
硫是PM2.5的主要元凶之一。今年以来,国家规定,船舶靠港要严格使用低硫油,鼓励使用岸电。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目前岸电已覆盖16个泊位。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港口管理处处长周亮表示,为适应当前外贸形势,各地港口纷纷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不断提质增效,拓展发展新空间。
记者观察到,与2015年相比,船舶靠盐田港期间硫氧化物排放减少95%。对海水水质要求极高的海豚,如今频繁现身港区。码头环境变好了,对船舶企业的吸引力增强了,发展的路子也更广了。
记者调研发现,面对困难和挑战,像上海港、青岛港、盐田港一样,越来越多的港口企业调整发展思路,开放,创新,苦练内功,积极作为,消化不利因素,实现稳定增长。
数据是有力证明。据交通运输部统计,今年1至5月,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超55亿吨,同比增长6.7%;集装箱吞吐量超1亿标准箱,同比增长5.2%。
“港口‘晴雨表’显示出,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潜力和抗压韧性。”周亮说。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