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 题:从企业“出门寻策”到政府“上门问需”——一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的探索
新华社记者孔祥鑫、郭宇靖
GDP增速8.6%,四大主导产业同比增长8.8%……2019年上半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与此同时,另外一组数据同样令人赞叹:调研企业150余家,受理企业诉求558件,已办理解决465件……开发区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背后,是政府部门为优化营商环境矢志不渝的努力。
从企业“出门寻策”到政府“上门问需”,这个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新机制,化解企业燃眉之急,释放经济创新活力,为经济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创新建立“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新机制
“真是没想到这么快就解了燃眉之急,节约了企业的时间和成本。”环保行业企业北华中清的总经理张志刚感慨地说。近日,北华中清希望组建研发中心,却因为找不到能够满足环评、排污等多个条件的适合场所犯了难。在开发区相关部门的对接下,企业很快就找到了场地。
不到两个月时间,研发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举行,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的研发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张志刚说:“得益于新机制,制约企业发展的‘个性化’难题迎刃而解。”
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于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商环境。
“过去遇到困难是企业负责人找各委办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王少峰说,“如今通过党建引领,开发区分管领导主动带着相关部门去帮助企业解决难题。”
从企业“出门寻策”到政府“上门问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从2019年4月起,以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为导向,创新建立“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新机制,大幅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高效、务实”是很多企业对这套工作机制的评价。在新制度推出的第一天上午,就有企业寻求帮助。
开发区人事教育处副处长蔡继征介绍,一家企业在人员培训方面存在疑虑,上午接到电话后,开发区人劳局联系到这家企业,下午两点半就到企业针对其需求进行了现场解答,企业非常满意。
外资企业对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也感同身受。国际高端医疗设备和服务企业瓦里安于2007年在开发区建立中国工厂和大中华区总部,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张晓表示,营商环境的优化让企业业务高速发展,在华投资信心不断提升。2019年上半年,瓦里安工厂产值同比大幅提高。
如何建立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执行不打折扣?
开发区专门建立了“亦企服务港”实体机构,整合多个部门资源和工作力量,统一标识和标牌,配备专业人员,实现企业需求征集、政策解答、政务代办、教育培训等功能。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为了真正了解企业需求,开发区还设立每月“吹哨报到接待日”,每周召开“企业家早餐会”,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跟踪服务、研究方案、限期落实解决,制度化落实新举措。蔡继征说,截至目前已走访、调研企业150余家,受理企业诉求558件,已办理465件。
政策保障是创新发展的关键
优化营商环境,归根结底是为了给企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王少峰说,通过联系服务企业需求,近半年时间他陆续接触了100多位不同规模、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负责人。“释放企业创新发展活力,必须加速梳理完善政策保障体系,避免由于制度供给和政策匹配不到位,限制企业创新发展。”
今年上半年,开发区经济稳中有进,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7%。其中,高端汽车及新能源智能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同比增长8.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2.3%。
如今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北京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今年初,《亦庄新城规划(2017年-2035年)》公布,开发区的管理面积从60平方公里拓展到225平方公里,建设亦庄新城,迎来了创新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梁胜说,今年开发区还在试点投资项目承诺制,企业可依照相应标准,自主选择做出书面承诺,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最大限度精简审批环节,降低企业成本。
梁胜说,接下来,北京亦庄要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政务服务真进一门、真进一厅、真上一网,行政审批材料最少、流程最优、程序最简、成本最低、群众获得感最高”等“三真五最”,创建北京市营商环境改革示范区,进一步激发活力。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