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正经历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截至目前,“2+26”城市中除北京外,27个城市发布了重污染天气预警。专家表示,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的城市遭遇扩散不利的天气条件、区域传输的相互影响等推高了该区域的PM2.5浓度。
1月中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气温小幅回升,“2+26”城市等地出现新一轮区域性大气重污染过程。监测显示,11日23时,北京市PM2.5小时浓度最高值为每立方米197微克,达小时重度污染。12日9时,保定市PM2.5(细颗粒物)小时浓度达到每立方米507微克,为截至目前京津冀区域本轮重空气污染过程中的最高值。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及时组织专家分析,对本次污染过程进行解读。分析成因,专家认为,一是排放强度大的城市遭遇不利气象条件,污染物快速积累,首先成为PM2.5污染的“热点区域”。位于太行山沿线的石家庄、保定、太原、阳泉、晋城、安阳等城市,有些是钢铁、焦化、建材等工业企业密集,有些则是冬季民用采暖排放量大。1月10日,“2+26”城市平均风速迅速下降,太原等地还出现较强的逆温,在这种水平和垂直方向扩散都不利的静稳天气条件下,上述城市的污染物排放快速积累,首先出现中度至重度污染,成为污染过程初期的“热点区域”。
二是区域上持续偏南风,高浓度污染气团向下风向传输,下风向城市PM2.5浓度快速上升。从初期“热点区域”的中度至重度污染,到区域性大范围的污染过程,少不了区域传输的影响。10日至11日,在区域上整体持续偏南风的作用下,太行山至燕山沿线城市经历了比较明显的区域传输过程。空气质量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重污染期间,上述城市PM2.5污染的区域贡献升高了15%-20%左右。以保定市为例,上风向的石家庄、邢台等城市对其影响较显著。同样,石家庄也受到周边城市类似的传输影响,这种大气污染的区域传输影响是相互的。
三是在高湿气象条件下,气态污染物二次转化和颗粒物吸湿增长,推高了PM2.5浓度峰值。分析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区域“2+26”城市在静稳高湿条件下,大部分城市都呈现出偏二次型的污染特征,表明经过前期的污染积累和区域传输,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气态污染物在污染过程中发生二次转化,并伴随硫酸盐和硝酸盐的吸湿增长,推高了区域的PM2.5浓度峰值。
针对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2+26”城市积极开展应对工作。截至12日12时,太原、阳泉、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等共有27个城市发布了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了相应的应急管控措施。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提醒,在重污染天气期间,体弱者应停止户外运动,一般人群也应尽量减少户外运动。(记者 阮煜琳)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