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滨海县推进铁腕治污 化工企业只减不增

2017-03-18  A+ A-
转型与发展并重,滨海县所面临的压力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化工仍是支柱产业,份额占全县工业经济六成以上。调结构主要是调减传统化工企业,而调下的产值、利税谁来填补?新兴产业项目能否接续得上?这些现实困难考验着决策者的转型决心。

“发展压力越大,越要守住生态建设底线、利用资源环境约束倒逼转型升级,哪怕少点GDP,也要断退路、闯新路,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县委书记钱武华说,今年还要再减20家以上化工企业,明年全县化工企业总数压缩至80家以下,坚决淘汰低端低效产能,大力招引绿色环保项目,优化提升工业结构。

在化工企业集聚的县沿海工业园,打造智慧园区工作正逐条推进落实。园区管委会主任李品将其摡括为“加减乘三法”,即规模化工企业做加法、化工数量做减法、科技含量做乘法。

对园区100多家化工企业,选择其中30家骨干企业扶持做大做强;更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储等组合政策关停并转,为新兴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到2020年,全县化工企业减少到60家以下,改变目前化工“一枝独大”的产业格局。

在产品科技含量上做乘法,源头控制化工污染。项目层次、装备水平和工艺技术,是造成化工污染的三大途径,该县分门别类补短板,用科技“减化”提质增效。

鼓励企业创建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去年已建成22家。企业装备向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比如富比亚公司与陶氏化学合作新上的CMIT项目、馨瑞公司与奇华顿合作新上的香料项目,均实现封闭化、自动化生产,化工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

督促企业清洁生产,推进废物循环再利用。吉华公司H酸项目使用加氢还原工艺后,有效减少了“三废”排放,获批为国家工信部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利用废硫酸和废氨水生产硫酸铵化肥,成为省经信委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去年,园区高新技术产值已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53.8%。

“用不了多久,滨海‘化工大县’的称谓,将会被新医药、新材料大县所取代。”站在县医药产业园建筑工地上,副县长沈乃峰感慨,化工转型竟催生新医药、新材料两大特色产业,压力变成机遇。

沿海工业园有41家医药企业,产品梯次升级和减污方向是:由医药中间体生产到原料药,再到成品药。该县着眼产业创新,率先进行医药全产业链拓展布局,早在2014年就在县城规划10平方公里医药产业园,作为化工园区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载体。

严格控制有污染的医药中间体生产规模,鼓励这些企业挂大靠强,留在化工园区生产高科技产品。全力推动信谊等12家企业开发原料药、永太等17家企业发展成品药,并逐步搬迁到医药产业园清洁生产,打造中间体—原料药—成品药全产业链。去年,还在化工与医药两个园区之间修建一条长35公里宽25米的海港大道,实现产业与物流的互联互通。

化工园区一些医药企业,如今在国内外市场已占有一席之地。像吉西他滨原料药占国内市场50%,八巨药业萘普生产量占国际市场40%,普信公司生产的抗艾滋病原料药占全球市场30%以上。最近,总投资10亿元的永诚医药成品药项目又落户医药产业园。

新材料产业异军突起。该县依托科利、德纳、长海等骨干企业发展高分子新材料,取得显著成效。比如德纳公司研发的CS-12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际垄断,获得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中央预算内投资扶持;清泉公司研发的MACM高分子合成材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去年,国家火炬高分子材料产业基地及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均通过科技部复审。

“全县传统优势产业也在同步转型上台阶。”县经信委主任杨朝晖说,纺织业从传统代工向自主研发设计、打造自主品牌转变,传统泵阀制造向精密制造和整机装备制造转变。去年,该县对24家424台陈旧设备进行强制淘汰,对16家产能不达标生产线进行关停。

其实,该县转型升级的最大潜力在沿海——7个5万吨以上码头泊位建成,总投资100亿元国家电投储配煤中心项目一期建成,总投资80亿元国家电投2×100万千瓦火电项目即将并网发电……滨海生态转型发展,风光无限。

本报通讯员 李 军 胡亚萍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