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想一辈子恓惶挨穷,如今吃上‘海陆空’不再是梦”——秦巴山区脱贫攻坚采访见闻

2017-06-23  A+ A-
  新华社西安6月22日电 题:“曾想一辈子恓惶挨穷,如今吃上‘海陆空’不再是梦”——秦巴山区脱贫攻坚采访见闻

  新华社记者刘彤 刘坤

  “曾想一辈子恓惶挨穷,如今吃上‘海陆空’不再是梦!”当记者在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陕西省留坝县火烧店镇天星亮村见到贫困户骆发忠时,他和妻子刚刚从镇上回来,提着购买的日常用品。

  谈起脱贫后生活的不同,骆发忠似乎还沉浸在难忘的“年夜饭”中:饭桌上除了鸡鸭鱼肉,还有十几道菜。多少年了,家里第一次吃上了“海陆空”,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

  回想起往日的年景,骆发忠感慨不已:“我从小患有风湿病,劳动能力差,家里满打满算也就8分地,小女儿又在上学,家里经济来源少、收入低、支出大,平时根本不敢到镇上去,过年过节一锅萝卜炖肉要吃上好几天。”

  面对着“无项目、无本钱、无能力”的“三无”窘境,骆发忠认准了自己的穷苦命,日子过得恓惶难熬。

  改变来自精准扶贫在留坝的“落地生根”。“包括县委书记许秋雯在内的多位帮扶干部经常来到我家,结合我的发展意愿和家里的实际情况,为我量身制定了养猪、养蜂这种周期短、见效快的产业发展项目,并免费为我建猪舍、送猪崽、给蜂桶。现在,我家的人均收入由原先的不到2000元提升到了近6000元,顺利脱了贫。现在小女儿开学也不用发愁了。”

  四川省万源市峰桶乡新房子村后槽子村民小组所在地平均海拔1760米,最高达2410多米,是当地的最高峰。村党支部书记谢家智说,这几年变化最大的,就是村容村貌:现在公路通到了村民小组,全村人用上了照明电,自来水也解决了90%。

  他说,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变,现在来村里旅游的客人年年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村风礼仪的形成。“原来生活穷,村民们言语不和三言两语就吵成了一团;现在为了致富奔小康,大家都注意起了自己的言行:没有新风礼仪,外地人来了一次就走,大家的腰包鼓不起来,脱贫致富就是一句空话。”

  记者从国务院扶贫办了解到,作为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共包括河南省10个、湖北省7个、重庆市5个、甘肃省9个、陕西省29个、四川省15个县区在内的75个县区,这里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记者在秦巴山区走访发现,以产业发展、易地搬迁、教育扶持、低保兜底、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扶贫正在四川、陕西等多个省区扎实展开,许多原先居住在山大沟深、信息闭塞的深山老林里的群众如期走上了脱贫的道路。依托秦岭、巴山的独特地貌,绿水青山已经成为秦巴山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地处秦岭腹地的商洛,境内山高坡陡、岩石风化,地质灾害类型较多,山洪危害严重,是陕西省内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集中连片特困片区。从2011年起,为了彻底解决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多发、群众世世代代生活在贫困状态的局面,陕西启动了陕南避灾移民搬迁,时至今日,很多贫困群众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道路,生存状态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多年来,陕西省柞水县曹坪镇银碗村特困户周国银一家3口住在两间年久失修的土坯危房里,下雨胆战心惊。如今,在银碗村安置点,楼群林立、鳞次栉比,周国银一家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漂亮的楼房,成了柞水县陕南移民搬迁“交钥匙工程”的第一批受益者。

  “十二五”期间,商洛全市累计完成投资161.5亿元,实施移民搬迁8.9万户33.7万人,分别占十年总任务的49%、49.5%。

  陕西省城固县委书记陈心亮说:“我们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信心,树立追赶超越的目标,克难攻坚、苦干实干,以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落下一户一人。”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