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忙脱贫 立体种养助力贫困户摘帽

2017-09-30  A+ A-
余盛荣给黄牛抓痒、梳理毛发(郭洪福摄)

余盛荣给黄牛抓痒、梳理毛发(郭洪福摄)

  央视网消息(记者 袁育堃)赣南的金秋时节,橙黄橘绿。诸多返乡育龄户、计生贫困户忙碌劳作的身影、辛勤的汗水,成为了这个季节里最动人的画面。

  9月28日,记者在与于都县接壤的会昌县小密乡一家牛肉馆前看到,于都县黄麟乡远坑村村民余盛荣用车子把新鲜的牛肉运到这里后,就开始给媳妇帮厨,里里外外照顾客人,两人忙得应接不暇。

  余盛荣与妻子曾燕飞曾是于都县黄麟乡远坑村计生贫困户,两人之前一直在外省制衣厂务工。2013年,夫妻俩敏锐地感觉到,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家养”系列农产品的需求日趋旺盛。

  “选择养牛,主要是考虑到附近的瑞金、会昌一带消费市场比较大,其次家乡这里也有放牧的场地空间。”在与记者聊到养殖项目的遴选确定时,余盛荣道出了初衷。

  于是,夫妻俩决定返乡创业,依托当地丰富的水草资源,建牛棚、打水井、割青草,在县乡两级结对帮扶干部和计生协会的协助下开展肉牛养殖,当起了牛倌。

  为了提高肉牛口感和质量,余盛荣采取传统的放养方式进行养殖,早晚两次放牧。有一回,余盛荣去到山东买种牛,因路途遥远,为悉心照料这些创业“火种”,余盛荣不敢离开半步,硬是与新买的种牛“同床”共睡了一宿。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由于余盛荣所养的黄牛肉质结实、质量上乘,受到众多消费者认可欢迎。年出栏肉牛100多头,现存栏肉牛20左右头。

  为拉长产业链,实现“肥水不流外人田”,余盛荣还在临近的会昌县小密乡街上开了一家牛肉馆,开发出牛肉火锅、牛肉汤、牛杂汤、利村爆炒牛肉等多道招牌菜,几乎天天客满。“自己养的牛,质量有保障,又是自己的厨师,物美价廉,生意自然火爆。”余盛荣介绍说。“从田间到餐桌”质量全程把控,脱贫步伐也越走越踏实。

黄洪财饲养灰鹅(郭洪福 摄)

黄洪财饲养灰鹅(郭洪福 摄)

  在乡镇的另一头,黄麟乡流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黄洪财出笼杂交灰鹅300多羽,净赚4000多元。在“山头”他还有现生猪100余头,存笼杂交灰鹅400多羽,种植橡草近1亩......通过努力,黄洪财向着脱贫摘帽的目标地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今年初,县、乡、村三级帮扶干部因户施策,多方沟通联络,协助黄洪财获得“惠农信贷通”、“产业扶贫信贷通”发展资金30万元,租赁流转山地30多亩,解决了资金、场地难题的黄洪财一展愁容,发展产业,告别贫困。

  据了解,该乡坚持共同富裕,帮助黄洪财成立“于都县洪财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周边10多户贫困户共享技术、市场信息,风险共担,抱团发展。

  时下的江西于都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与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深度融合,擦出决胜全面小康的最强火花。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