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富饶的贫困”——一个西部贫困区县绿色发展之变

2019-01-11  A+ A-
  新华社重庆1月11日电 题:挣脱“富饶的贫困”——一个西部贫困区县绿色发展之变

  新华社记者黄豁、周文冲、李松

  一个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口仅40万的贫困区县;一个深藏在乌江峡谷、曾经默默无闻的偏远区县。武隆,从过去守着绿水青山受穷嬗变为“自然的遗产、世界的武隆”著名旅游目的地,旅游综合收入对GDP贡献率近40%,2017年全区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12月入选生态环境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种跨越式发展中隐藏着什么样的发展密码?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乡村振兴战略·图文互动)(1)挣脱“富饶的贫困”——一个西部贫困区县绿色发展之变

  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镇特色民宿——归原小镇的特色建筑与山景相映成趣(2018年9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从守着青山受穷到生态旅游致富

  有的守着绿水青山受穷,生态很好,百姓很穷;有的简单复制发达地区经验,照猫画虎,始终走不出“在落后中发展,在发展中落后”怪圈……类似这样西部贫困山区普遍的发展困惑,也曾困扰武隆。

  作为一个传统山区农业区县,武隆曾提出过“百万头生猪”发展目标,试图从传统农业中找寻突围之路。但一家一户养殖成本高、深加工链条缺失,养猪这条路没有走通。武隆也曾试图搞工业园区做大工业,但受限于区位劣势,不仅没有吸引来多少大项目,反而增加了环境压力。

  在经济上贫困的武隆,在生态资源上却是“富饶”的。武隆集合了天坑、地缝、草原、峡谷、瀑布、溶洞、森林、河流等多种自然景观,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生态博物馆”。最终,“武隆最大的资源是生态,最大的优势还是生态,除了绿色发展别无出路”成了武隆的共识。从1994年开发芙蓉洞景区起步,武隆大力发展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接待游客从12万人次到2017年的2800多万人次,成为集“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大品牌于一体的重庆旅游“名片”。

  “过去认为旅游富民不富县,但实践证明,旅游业能造福一方百姓,保护一方山水,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武隆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李鹏程说,全区目前有超过1/3的农民吃上“旅游饭”,仙女山等核心景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4万元,实现“旅游做到哪里,哪里的群众就脱贫致富”。2017年武隆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7亿元,对GDP贡献率近40%,持续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乡村振兴战略·图文互动)(2)挣脱“富饶的贫困”——一个西部贫困区县绿色发展之变

  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镇荆竹村依托独特地形打造的特色民宿——归原小镇(2018年9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对触碰生态红线的项目坚决说“不”

  武隆人刘强每次到天生三桥,都会从深200多米的天坑底向上多望几眼。和普通游客不同,他的工作就是保护自然遗产。一家企业曾计划用热气球搭载游客升到高空俯瞰天生三桥全景,但这个项目被否决了。“从旅游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好项目,但天生三桥是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建设这类设施对生态保护有影响。”武隆区世界自然遗产管委会副主任刘强说。

  2007年,包括武隆在内的“中国南方喀斯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武隆旅游迎来爆发式增长。一些人认为这是搞开发的“好机会”,武隆却反其道而行,将遗产地核心区60平方公里以及周边320平方公里划入生态红线给予保护,还给自己上了一道“枷锁”,所有新项目要经过当地世界自然遗产管委会前置生态审批许可。同时采取国际通行的“反规划”建设理念:先确定禁止、限制开发区域,再确定开发区域。一家大型房企曾计划在遗产地一线之隔打造“俯瞰世界遗产、最美后花园”的大型悬崖别墅群,开出高价,但武隆坚决说“不”。

  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范围内,武隆先后拒绝了100多项各类商业投资建设项目,涉及资金上百亿元。在保护中发展旅游,旅游发展的成果又“反哺”保护。对于生活在保护区范围内的原住民,武隆在保护区外建立商贸市场,景区公司优先聘用当地居民,通过多种方式既增加群众收入,又提高其保护生态的自觉性。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乡村振兴战略·图文互动)(3)挣脱“富饶的贫困”——一个西部贫困区县绿色发展之变

  在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天坑寨子景区内,演员们在为游客表演当地特色传统婚嫁礼俗(2017年4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抓住“风口”始终快人一步

  在武陵山区,不少地方的旅游资源禀赋与武隆大同小异,为什么武隆一枝独秀?除了起步比别人早外,武隆敏锐把握旅游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不断推动旅游产品迭代升级,在关键节点上总是快人一步。

  在天生三桥景区门口,一个几米高的变形金刚模型引人注目。在此取景拍摄的好莱坞影片《变形金刚4》上映后,武隆的名气在海外更响。当别人还在大搞国内旅游广告时,武隆已经开展全球营销,叫响“自然的遗产、世界的武隆”品牌,通过社交媒体开展宣传,联合九寨沟、张家界等10余个旅游目的地,抱团开展旅游推介;抓住影视节目取景武隆以及举办各种体育赛事契机,不断强化武隆品牌。

  当不少地方依赖“门票经济”时,武隆2017年以来加快转型升级,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从传统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旅游并重转变,让游客坐下来、住下来、静下来,优哉游哉、乐而忘返,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旅游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结合,让过去看着景区挣钱的农民尝到了全域旅游的“甜头”,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综合收入达14.23亿元。

  到2020年,武隆将力争全区旅游人次突破4000万人次、综合收入400亿元左右,过夜游客、境外游客占比分别为19%、10%左右,基本实现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乡村振兴战略·图文互动)(4)挣脱“富饶的贫困”——一个西部贫困区县绿色发展之变

  来自海外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在重庆武隆地缝景区的地下暗河内进行比赛(2013年9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乡村振兴战略·图文互动)(5)挣脱“富饶的贫困”——一个西部贫困区县绿色发展之变
  在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天坑寨子景区内,演员在为游客表演当地民俗节目 (2017年4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乡村振兴战略·图文互动)(6)挣脱“富饶的贫困”——一个西部贫困区县绿色发展之变
  重庆武隆仙女山上秀美的田园风光(2017年4月15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