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宁3月16日电 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邕剧期冀“文化复兴”
作者 吴维 倪哲
越南前主席胡志明与戏剧演员微笑交谈、10多名演员满满地挤在小房间内化妆、满脸稚气的女童和老师傅练习搭手桥、戏迷们手里攒着钱簇拥在售票窗前购票……一张张贴在广西南宁新会书院内的老旧黑白照片,记录着邕剧曾经的辉煌。
邕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独有的地方戏曲,2008年被列入中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邕剧以邕州官话为舞台语言,以排场戏、文武戏见长,舞台表演挑战个人体能极限,绝技“变脸”、“吐血”等舞台功夫在中国传统戏剧表演形式中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上个世纪50、60年代,邕剧流传于广西、湖南、广东、山东等多个地区,在新加坡、越南等东盟国家也极受当地民众以及华侨团体的喜爱。
位于南宁市解放路的新会书院是邕剧在南宁的传承基地。舞台上,4名年纪40至50岁的演员在咿呀唱着;舞台下,30多名观众看得津津有味,他们大多数已年过六旬,偶有数名年轻人加入其中,素日平静的新会书院也因为戏剧的再次开演而增添了几分喧闹。
今年已经70岁的颜老先生从10多岁起就观看邕剧。现在,他拄着拐杖再一次坐在舞台下。“平时很少有机会能够看到邕剧,年纪大的演员已经不唱了,年纪轻的演员又唱得不像。”颜老先生说。
只出现在官方举办的宣传和评选活动中,民间演出机会甚少,邕剧原有的特色逐渐失真。剧目老旧、演员和观众断层,是邕剧目前的现状。
“财政是投入,评奖为目的,评委是观众,仓库为归宿。”1959年加入邕剧团的邕剧传承人冯杏元说。他认为,邕剧要创新,要跟上信息化的时代,同时又不能改变原有基因,并且不能只让专家或者评委作为邕剧的观众,而是要让普通民众作为邕剧的评委。
“邕剧是老百姓挑选出来的,真正能够对邕剧进行评审、创新的专家还是我们的老百姓,我们一定要找出民众不喜欢的原因,让邕剧重新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冯杏元说。
长期从事民俗学研究的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陆晓芹认为,邕剧出现衰落的根源在于产生其语言的环境已经改变。要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除了加强记录、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制作一些精品剧也是重要的传承方式。
与冯杏元同为邕剧传承人的洪琪,因在邕剧《杨八姐搬兵》中的精湛表演而被人们尊称为“最后的杨八姐”。洪琪说,邕剧应该在原有的特色基础上进行改革,“改革之后,老百姓还承认这个剧种,那就对了,一定要接地气。”
广西民族大学民间文学专业的学生林信炜因为喜爱邕剧,对邕剧进行了许多调查。他认为,多吸收民众的意见,知道民众审美的新走势,将这些元素融进创作当中,可以帮助邕剧从小众文艺发展成大众文艺。
“戏剧是中华民族之魂,本民族的核心价值以及仁、义、孝、悌等中国传统道德都在里面。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戏剧在舞台上的每一次出演,都是一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民众的再教育,这也是国家要抢救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原因。”冯杏元说,希望能让邕剧更多地直接面向民众。(完)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