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后明正在填写产业发展公示牌。通讯员 冉春轩 摄
30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带领村民一步步走向脱贫的道路;如今,本可退休的他又全票当选村支书,婉拒了儿女们接进城享清福的好意——
他叫匡后明,巫溪县中梁乡石锣村65岁的村支书。
“如果把脱贫攻坚比作战役,我们村的脱贫历程,就像一场‘持久战’。”不久前,记者前往大山里的石锣村采访时,这位正在核桃林里忙碌的村支书诙谐地说,“如今村里已经脱贫了,村民还选我为村支书,那我仍将继续‘战斗’!”
石锣村的底子太“薄”了
从1986年起,匡后明就开始担任石锣村村支书。30年里,他先后历经十一次村级组织换届,几乎每次都是满票当选,深受村民信任。
说起石锣村脱贫的故事,匡后明无比感叹地说道:“我们村的底子实在太‘薄’了。”
首先是地理位置偏远。石锣村位于大巴山深处,从巫溪县城到石锣村村委会,有72公里路,还大部分都在大山夹缝中穿梭。
其次是产业基础太差。以往,因交通差、坡地多、观念旧,生活在海拔600米到1600米大山里的村民,除了种植传统的“三大坨”外,一直没发展起效益农业。
第三是贫困群众较多。经过多年的脱贫攻坚,到2015年,全村224户1024人中,仍有建卡贫困户69户247人。其中,因学致贫的家庭达27户。
“30年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带领村民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匡后明说,他曾经向儿女们承诺,一旦村里脱贫了,他就心甘情愿“下岗”,进城跟着儿女去享清福。
老支书总往外“掏”腰包
“要致富,先修路。”1999年,匡后明动员村民集资修路,号召600名劳动力全部义务出工,“那个年代,要在悬崖峭壁上挖出一条路来,很不容易。”
修路时,有贫困户受伤,匡后明私人“承包”了所有治疗费用;购买爆破物品差资金,他又“挪用”了女儿的2000块彩礼钱;工地上的工具不够用,他又自掏腰包买回来……经过整整一年时间的努力,一条17公里长的“天路”终于通车了!
有了路,匡后明开始在村里谋划特色产业。但是,因为各方面条件太差,很多贫困村民没有发展的底气。如几年前,匡后明投资12万元带头办起了山羊养殖场,可响应他养羊号召的贫困户寥寥无几。直至次年冬天,他将养殖场的100多头小羊崽“借”给了贫困户,才得以带动58户村民养起了3000余只山羊。后来,他又带头在村里种起了核桃林,还免费给村民传授种植技术,促使村里发展起5000亩核桃产业。
在呼吁爱心人士帮助村里因学致贫的家庭时,匡后明首先把“出资人”锁定为在外办厂的大女儿何晓琳,说服她承担起贫困户王耀福一双儿女直至上大学的费用。之后,匡后明又找身边亲戚“化缘”,让4户贫困家庭的孩子得到资助。
2015年底,石锣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匡后明的“持久战”终于告捷!
石锣村要变“实心村”
“村里脱贫了,我计划退休了。没想到,这次又没能退下来。”今年8月的换届选举中,匡后明第十一次获得满票,再一次当选村支书。
这一次继任后,匡后明有了一些新想法:“我们村要防止‘返贫’,就要靠产业变成‘实心村’。而接下来几年,我们要在5000亩核桃林里做文章。”
他是这么谋划的:走“林经结合、林牧结合、林草结合”的路子,在核桃林下种植魔芋和牧草。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核桃林的利润为3000元左右,套种魔芋的利润在2500元左右。如果每户人家种5亩地,年收入基本就能达到25000元左右。而套种牧草的家庭,除了牧草可用于养殖外,每三亩牧草还可养两桶蜂蜜,一桶蜜蜂每年最低可产20斤蜂蜜,按每斤100元计算,5亩牧草养的蜂蜜还可产生3000多元效益。
县里也很支持匡后明林下经济模式,专门拨款20万元为村里送来了300亩魔芋种。眼下,匡后明又通过县农委引进种植了500亩三叶草,正组织村民在核桃林里试种。
这不,最近一段时间,匡后明都在核桃林里忙碌着,他说:“30年来,村民都无比信任我,只要我还干得动,就要努力干下去!”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