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伙计太拼命了”
“张书记啊,昨天我终于搬进新家了,你曾说过要来我家喝搬家喜酒的,可你却走了……”9月29日,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顾县镇马家镇2组63岁的贫困户张中成在前村党支部书记张秀代的坟前落泪。张秀代的干部履历表上,只有一段:1985年任马家村党支部书记至今。30余年来,他的生命之火,一直燃烧在马家村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温暖着村民脱贫攻坚的心房,直到他积劳成疾,因病去世。
“我这个老伙计啊,就是太拼命了,不然也不会那么快就走了。”和张秀代共事了20多年的村主任张方武叹息。
2014年6月,岳池县新一轮脱贫攻坚行动全面展开,马家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在群众大会上,张秀代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全体村民。村民们对此并不十分在意。这也难怪,村民们穷惯了、穷怕了。“五保户多、病号多、土房子多、跑出去的人多,就是乡亲们包包里的钱少。”村主任张方武用“四多一少”总结前些年村民们的苦日子。
留下村两委干部开会,张秀代撂下一句狠话:“乡亲们再不脱贫,就把我脑壳砍下来!”当过兵的张秀代,作风雷厉风行。走村串户,他挨家挨户走访,征求村民对脱贫攻坚的意见。他把各家各户反映的问题汇总后,交到镇、县、市里帮扶单位的领导手上,请求支持。
张秀代再次召开群众大会,给村民吃下定心丸:“新一轮脱贫攻坚力度空前,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甩开膀子好好干。要是上面的支持政策到村里兑现不了,你们就搬到我屋头来住。”那天,村里会议室响起了久违的掌声。从那以后,张秀代坚定了马家村明天会更好的信念,没日没夜地干起来。
不做“主人家”,办事一碗水端平
精准扶贫,精准识别贫困户是基础。
开村委会,张秀代要大家发表意见:哪些是贫困户?用什么具体办法确定贫困户?村干部都大眼瞪小眼,就是不说一句话。沉默的背后是马家村复杂的关系网。“哪个村干部没得几个穷亲戚?哪个不想当贫困户享受扶持政策?”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勇实话实说。
这些“小九九”,张秀代心知肚明。解决复杂的事情,这么多年张秀代就认准了一个理——村干部只当“主心骨”,不做“主人家”,什么事都得“一碗水端平”。怎么个端法?对于识别贫困户,张秀代立下两条规矩:一是群众自己选,自己评;二是村干部一律不准向群众打招呼。通过两次票选,马家村最终确定了44户贫困户。名单出来公示后,没有一人提出异议。
修房造屋涉及的钱多、事多,或雁过拔毛,或关照熟人,对个别有私心的村干部来说这是个“好机会”。今年,马家村要易地扶贫搬迁14户。张秀代又立下两条规矩:一是每户政策补贴多少钱,公示清楚;二是建房村里不指定包工队,请什么人来建,村民说了算。
有不信邪的亲戚,趁在他家喝酒时,提出想在村里承包工程,帮村民盖房子,都被张秀代一一拒绝。盖房过程中,村委会、村民各记一本账,一块砖、一根梁、一袋沙,都记得明明白白。村民张军辉修房子,一袋水泥比别人多了5块钱,张秀代硬是找到包工头把价钱砍了下来。为把好房屋质量关,张秀代请镇上质检站的技术人员来鉴定,他们那里过了关,张秀代才签字。
几个月时间,全村14户人家的新房拔地而起,住了几十年破旧泥瓦房的村民喜迁新居。
打好攻坚战,勇猛往前冲
今年7月,张秀代再一次病倒了,他暗下决心:今年底要脱贫,脱贫攻坚战进入倒计时,就是冒着“枪林弹雨”,也要往前冲!脱贫致富,关键要找准产业,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可做起来并不容易。
为了摸准市场行情,张秀代一遍又一遍往重庆、广安跑,哪个地区哪个季节什么农产品需求量大、价格高,他都搞得一清二楚。“选什么产业,不能指令摊派,要由市场导向、专家论证,村民自愿决定。” 村里召开群众大会,村民有意见就讨论,有争议就辩论,最终选定莲藕、藤椒、血橙三大种植业和养鸡业。
为了最大程度地让贫困群众受益,张秀代决定推广一种全新的养鸡模式:村上成立养殖公司,将进入产蛋期的蛋鸡借给贫困户养殖,将饲料赊给他们,在养殖过程中,若蛋鸡意外死亡,损失由贫困户和公司共担;如果遭遇瘟疫,损失则由公司承担。
认准方向还要苦干实干。7月19日,张秀代昏倒在床,正准备前往医院,村妇女主任蒲天芝一个电话打来:“养鸡场马上要运来3000只鸡,谁去收?”张秀代放下电话,拉上妻子龙春华,和蒲天芝一道守在养鸡场门口,来一只检查一只,挑出100多只弱小病鸡给退了回去。前前后后又忙了三天,才来到岳池县医院住院。
如今,“扶贫鸡”不断下出“致富蛋”。失去左手手掌的贫困户张杨,家里养了1500只鸡,这么多年来,今年他终于靠养鸡让三个孩子和年迈的母亲过上了好日子。全村40多户贫困户都加入了“借鸡下蛋”的行列,平均年收入估计可达4万元。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