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5月12日电 题:把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老区苏区福建龙岩激励性扶贫调查
新华社记者郑良、陈弘毅
老区苏区福建龙岩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贫困人口占到全省的四分之一。近年来,当地在脱贫攻坚战中探索激励性扶贫机制,变“送钱送物”为扶持创业就业,把政府、农村合作社、种养大户、贫困户积极性调动起来,破解贫困户创业就业资金、技术、项目难题,激发内生动力,7万多贫困户通过劳动摆脱贫困,为持续脱贫、永久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扶贫“一头热一头冷”:“是干部要我脱贫”
记者在龙岩蹲点调查了解到,龙岩有11万多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实现持续脱贫、永久脱贫是当地面临的紧迫任务,突出问题是内生动力不足,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现象。
“干部前脚送鸡,贫困户后脚杀鸡”,新罗区委副书记郑金国告诉记者,单纯送钱送物助长了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有的贫困户认为是干部要他脱贫,干部更着急,会源源不断送钱送物。
在龙岩贫困人口中,60%以上具有完全劳动能力,一些因病、因残致贫的人口中也有一定劳动能力。“有的贫困户想做事,但是缺乏资金和技术,没有路子,信心不足。”龙岩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钟寿宁说。
走访中,一些基层干部告诉记者,从中央到地方扶贫资金不少,但这些钱怎么花,怎么用到刀刃上,大家心里没底,有的地方出现扶贫资金发不出去,或者搞平均主义,群众获得感不强。
激发内生动力:干才能享受政策扶持 多干就能致富
2017年以来,龙岩从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出发,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探索激励性扶贫机制,采取“政府+合作社、种植大户+贫困户”模式,各乡镇梳理出特色农业项目,向贫困户公示并由他们自主选择。
每个激励性扶贫项目都有一个项目牵头人,他们是当地种养大户或农业企业。政府用扶贫资金从牵头人处购买种苗、幼崽等发放给贫困户,牵头人负责日常的技术指导,并和贫困户签订回购合同,保证销路。
“总的原则就一条,去干才能享受政策扶持,多干、干好就能多得。”龙岩市副市长张朝阳说。
记者近日在新罗区苏坂镇瓦洋村见到56岁村民陈祥森时,他正在自家羊圈忙着给羊喂食。
“养羊的学问可不小,就拿喂草来说,南方春季比较潮湿,青草上面细菌多,一定要晾晒后才能喂。”看着圈里的羊吃得欢,陈祥森又抓起一把草料放入桶里,“最近要剪羊毛了,春夏季两个月剪一次,羊能长到120斤以上。”
两年前,陈祥森选择养羊项目脱贫时,完全是个门外汉。他说:“领了10只羊羔回来,也不知道该怎么养,每天晚上都跑到合作社去请教师傅。”
合作社为贫困户养羊提供全程指导。2017年,苏坂镇政府找到当地养羊大户、远景养羊合作社负责人陈开友,请他带领10户贫困户养羊,每户贫困户政府补贴5000元,其中3000元用于向合作社购买10只羊羔,其余2000元用来在贫困户家中建羊圈。
“合作社把羊羔养到50斤左右才交给贫困户,并指导他们建羊圈,从羊圈消毒、清洁,草料怎么收割、晾晒、投喂,羊生病了怎么处理等,要全程手把手教,我隔三岔五就跑到贫困户家的羊圈看,他们有问题也随时过来询问,不少人慢慢地就开窍了。”陈开友告诉记者。
第一年,陈祥森的10只羊卖给合作社,赚了1.3万元。尝到甜头后,他劲头更足,去年养了30只,今年扩大到53只,预计收入五六万元。
在武平县下坝乡,记者看到一张激励性扶贫项目清单,上面有种植黄金百香果、仿野生灵芝,养象洞鸡等十余个项目。
下坝乡党委书记钟生祥告诉记者,乡里先通过摸底调研,选定“当年种植、当年见效、产值较高、管理容易”的若干激励性扶贫项目,然后由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愿报名。
“贫困户报名了就有了压力”,钟生祥说,我们年底要对参加的贫困户进行考评,对效益好的进行额外奖励。通过激励扶贫,贫困户你追我赶的意愿强了,这比单纯送钱送物强。
7万多贫困户参与 为持续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2017年以来,龙岩全市参与激励性扶贫的贫困户有7万多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摆脱贫困,为持续、永久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贫困户的精气神不一样了”,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到的话。不少贫困户参与到创业、就业中来,不仅增加了收入,学到了技能,更增强了持续脱贫的信心。学到技术的贫困户在第二年、第三年扩大种养规模,收入更多,有的开始“带徒弟”,指导更多贫困户脱贫。
“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收益。”钟生祥告诉记者,去年下坝乡群众的人均存款8000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000多元,每个村村财收入平均增加10万元。
“以前是有钱不敢花,扶贫款‘躺’在账户里,现在有了一个个具体项目,贫困户都可以参与,扶持政策公开、公平,钱花得安心,也撬动了各方的积极性。”郑金国告诉记者。
目前,龙岩在更大范围内实施激励性扶贫,让更多贫困户参与进来,通过劳动改变命运。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