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7月6日电 题:美丽之洲闪耀五千年文明之光——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新华社记者
这是6月23日无人机拍摄的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宫殿区。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6日经过审议决定,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世界遗产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发言时表示: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是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
与广为人知的殷墟、三星堆等遗址相比,良渚古城遗址所处年代更为久远,其价值多年来一直居于中国考古界的最高层面。
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
6月23日无人机拍摄的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宫殿区。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良渚是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个地名,地处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良渚,意即美丽的水中之洲。
而在这片美丽之洲上,在距今4300-5300年前,曾经有一座三重城:宫殿区(39万平方米)、包括前者在内的内城(280万平方米)以及外城(351万平方米)。古城内外有宫殿、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作坊……良渚先民创造出了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
而在古城的西北方向,还有一整套中国最为古老的水利工程。它利用原有山体、孤丘,又兴建了11座堤坝拦蓄出13平方公里的水面,总库容量约4600万立方米,分别是杭州西湖的1.5倍和4倍,具有防洪、灌溉、运输等多种功能。
据测算,良渚先民兴建城市和水利系统的土石方用量达到了1005万立方米,这体现了高度的规划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诸多考古实证显示,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在1000年间,良渚古城是这个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
“精神融入大华夏,世胄延绵万年长!”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写过长诗《良渚颂》。他曾评价说,良渚遗址的文化发展水平在全国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中最高,对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最有希望。
著名考古学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在20世纪90年代就论证了良渚文化所属的社会发展程度已经进入文明阶段,良渚文明应该是神权军权并重的神王之国的国家形态。对于良渚古城,他曾评价说,它在国内独一无二,其意义与价值可与殷墟媲美,更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可称为“中华第一城”。
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华文明
这是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门口的石碑(2018年10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学术界曾经有过一个“文明四要素”的标准,文明需要有城市、大型建筑、青铜器和文字。目前,由于只有在殷墟才发现大量青铜器以及铭记有文字的甲骨等遗物,据此,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仅始于殷商时期。
近年来,众多国际专家学者面对面地了解了良渚遗址的考古情况。“良渚遗址作为50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区域性国家”逐步成为他们的共识。
拼版照片:这是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器、玉琮、木屐、漆器、陶片和玉璧(左上起,顺时针方向)。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国际考古学权威、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就表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这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
2017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伦福儒再次表示,如果放在世界的框架上来看,良渚把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到了跟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四者几乎同时。
同年年底,《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正式刊发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伦敦大学等机构的学者共同写作的论文《5100年前中国最早的水利系统》。良渚考古成果登上了国际一流权威学术期刊。
“现在国际学界判断文明的标准,更会从人类学角度考虑,看它的社会结构是否复杂。”中国建筑设计规划研究院总规划师、良渚申遗顾问陈同滨说,良渚所处的时代,是人类早期文明纷纷出现的时代。当时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和哈拉帕文明。而它是早期文明里,唯一以稻作农业和玉器为代表的。
在本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同样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国以及该地区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认同、社会政治组织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证据,同时揭示了从小规模新石器时代社会向具有等级制度、礼仪制度和玉器制作工艺的大型综合政治单元的过渡,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考古“申遗”,走向世界
“良渚遗址的考古与保护,凝结了几代考古人和文保人的汗水和心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当年的良渚古城考古发掘领队刘斌研究员如是说。
1936年,考古学家施昕更在家乡良渚发现了多处史前遗址。1959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夏鼐,首次公开命名“良渚文化”。
1979年成立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良渚考古作为一个重点,至今,已经在当地100平方公里内发现各类遗址270余处,7次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发现于21世纪初的良渚古城和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双双荣获中国考古学会全国田野考古一等奖。这是中国考古界的最高奖项,至今只评过13个。
2018年1月,良渚古城遗址被确定为我国2019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国家文物局代表缔约国政府签署申报文本,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标志着良渚申遗正式启动。
良渚古城遗址的世界遗产申报范围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其中,遗产区由瑶山片区、城址片区、谷口高坝片区和平原低坝—山前长堤片区四部分组成。
在本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城址的格局与功能性分区,以及良渚文化和外城台地上的居住遗址分布特征,都高度体现了该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它还真实地展现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稻作文明的发展程度,揭示了作为新石器时期早期区域城市文明的全景,符合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
从最初发现到成功申遗,83年间,良渚遗址成功走向世界。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表明了良渚古城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肯定和充分认可,意味着它所代表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意义重大。”刘玉珠表示。(记者 裘立华 施雨岑 冯源 廖冰清 段菁菁)
新闻链接:
专访:良渚古城遗址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访英国知名考古学家伦福儒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