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向令
6月20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然而对于人民网强国论坛来说,这一天又很不普通。下面这张图,就是强国论坛的最新截图,这个论坛,也许比你的网龄还要长一点。
如今的微博微信时代,人们已经习惯用点赞来表达网络围观的心情,可还有多少人记得,曾经有那么一段时期,吃瓜群众经常会聚集在一个用“BBS”统称的场所,他们中,有名噪一时的天涯、猫扑、凯迪社区、西祠胡同,也有各类媒体网站和门户网站开设的各大论坛,盖楼、抢沙发者,前赴后继,乐此不疲,其中,人民日报网络版创建的“强国论坛”,当属时政论坛中最杰出的代表。
强国论坛的前身是“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于1999年5月9日开通,最初的用意,是为表达广大网友对以北约为首的美国袭击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野蛮行径的强烈愤慨,开通一个多月,网友发帖已达二十多万条,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年6月19日,更名为“强国论坛”至今。
强国论坛是中国官方网站开办的第一个时政论坛,也是国内互联网新闻事业中知名度最高的互动栏目。强国论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主题,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最著名的中文论坛”。2005年,“强国论坛”作为唯一论坛社区当选“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
今天的不普通,起因正是强国论坛。九年前的今天,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并视察人民网。胡锦涛在强国论坛回答网友提问时说:“虽然我平时工作比较忙,不可能每天都上网,但我还是抽时间尽量上网。我特别要讲的是,人民网‘强国论坛’是我经常上网必选的网站之一。”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 李舸 摄
为何当年的强国论坛能够成为总书记“经常上网必选的网站之一”?一位名叫“扬帆远行”的网友说出了当时的感受:每天浏览人数百余万人,这其中,既有农民,又有工人;既有军人,也有科技工作者;既有普通人民群众,更有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对于强国论坛何以有如此凝心聚力的氛围,他又说:这里体现的是“国家兴亡,匹夫有则”,反映的是老百姓一腔赤诚的爱国之心。因为这里信息量大,了解、评说、反映时政、经济、科技、“三农”、法制、廉政建设、国际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和问题,是最直接、最开放的网络媒体之一。
事实就是明证。每逢全国两会,强国论坛的网友也经常提交各类“提案”,房价、教育、医改、社保、反腐等主题无所不包。2010年,网友“lyjgm”提出的“建议恢复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建议,便与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的观点不谋而合。十几年来,强国论坛围绕各类重大事件和热点事件及时发声,有关时事政治的话题,网民最为关心和喜欢,而最吸引人的,还有论坛上的各类原创文章。
强国论坛开设的“共商 共建 共享——‘一带一路’大家谈”栏目。
据统计,自1999年至2016年,强国论坛举办的嘉宾访谈就超过3500场,平均每年举办200场左右。这些嘉宾的身份,不仅有中共中央总书记,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及各部委领导,省、市、县等各级地方领导,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等,很多也都到过强国论坛进行在线访谈,世贸组织总干事、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各国驻华大使等外国面孔,也在强国论坛访谈中频频亮相。人民网入口处的大屏幕,一次次为做客强国论坛的嘉宾留下珍贵影像。
2017年5月17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专家裴雨辰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
网络世界的存储空间可以是无限的,走过十八年的强国论坛,记录了中国网事,传递了网民心声,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的平台。
进入微博微信时代,强国论坛也跳出了BBS社区的局限,顺应形势适时转型。早在2009年11月30日,强国论坛便在新浪开通了微博账号,主动尝试新的传播方式,这个开通时间,比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账号的开通还要早两年多。强国论坛微信公众账号,也以“关注中国、纵论天下”为己任,延展着中文第一时政论坛在微信朋友圈的影响力。只不过与网页端的强国论坛相比,强国论坛微博微信账号的声望值,还远不及前者,如何将网友盖的好楼房通过多媒体终端进行延展传播,如何让访谈嘉宾们的声音传播到更深更广的层面,确实需要再加把子力气才能够做到。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同样值得思考。6月15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娜堡传播学院杨国斌教授,带着他的几名学生来到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参观,杨国斌在座谈时说,自从他关注国内互联网发展起,强国论坛就是他持续观察的一个现象,这个论坛在国内做得早,影响力也最大,至今他还保存着强国论坛上不少帖子的截图。
6月15日,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娜堡传播学院一行听取有关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电子墙的介绍。 杜新军 摄
保存页面截图,这可是研究新媒体必不可少的一个好习惯。时至今日,当我们试图回望新媒体曾经走过的路时,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某些图像类资料的缺失,比如,很多网站想要回顾历次改版前后的网页效果时才发现,原本可以轻松截取并保存的这些资料,却一次次因为新代码的启用而永久消失。
与通过翻阅旧报纸来探寻一份报纸曾经的面貌相比,网络的虚拟性,让网络历史的记录和保存更为困难,但对于媒体发展来说,记录和保存这些历史,又显得非常必要。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当人们谈论一家网站时,能够用更多有形的资料,去诉说那段无形的历史。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