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海频道 > 各地 > 正文

唱响团结赞歌——大柴旦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纪实

文章来源:柴达木日报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3-23 15:47:22

  青海新闻网讯 民族团结一家亲,满园春色才是春。近年来,居住着汉、蒙古、哈萨克等14个民族的多民族聚集区——大柴旦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如今,各民族群众共同培育的民族团结之花,迎着春风,开遍大柴旦地区的每一个角落。

  人民路社区民族之家

  美丽的村子 乐呵的村民

  天空中依稀飘着几片美丽的雪花,柳格高速两旁的荒漠地看得久了,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在道路前行的右侧,出现了一些铺面,从外观上看上去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多,但它们在戈壁的突然出现,依然让人眼前一亮。同行的柴旦镇副镇长姚玉霞介绍,近年来马海村依托高速公路从该村通过的优势,在公路的一侧修建了10间铺面,进行对外出租,增加了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也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在这些铺面的前方,出现的一排排整齐建筑物便是该村的民居。红瓦屋顶、高矮一致、大门同侧,配上村道上的太阳能路灯和干净的文化广场,现代化气息十足。据了解,大柴旦行委近年来共整合资金5000余万元,采取整村推进模式在马海村实施了“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村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马海村是大柴旦地区两个村之一,也是青海省唯一的一个哈萨克族聚集村,是2002年返青安置的以哈萨克民族为主的纯牧业新建村,现有130户牧民,总人口501人。哈力便是其中的一户,进入他家的大门,在院子可以看见停放着4辆新旧不等的小型货车和轿车,据说都是他们家的,而屋内的装饰极具民族色彩。除了“自立门户”搬出去住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小儿子和从甘肃娶来的儿媳妇跟随老两口一起住。由于小儿子曾经当过兵,被安置在村上的治安室当协警员。哈力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家里现有10匹马、10头牛、20峰骆驼。”另外,他家还拿到2016年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4万多元。

  就在一家人聊天之时,进来一个约莫四、五岁的小女孩,轻轻叫了一声“姚妈妈”,就钻进了姚玉霞的怀里,看上去十分亲昵的样子。但是她脸上及脖子上的皮肤让人看了之后“很不适”。两年前,小文提库丽玩耍时不慎被油烫伤,时任大柴旦行委副主任的援青干部徐善斌等各界爱心人士和当地干部群众积极为其捐款治疗,截至目前已捐了十多万元。这时,不善言辞的哈力插话道:“这几年除了大家捐款,姚镇长对文提库丽的帮助很大。”当时,由于孩子的父母不懂汉语,外出治疗成了难题,加之孩子烫伤较为严重,为了不耽误病情,姚玉霞同志联系到西安市西京整形医院,并亲自将孩子送到西安进行治疗。三年来她带着文提库丽往返大柴旦与西安很多次,小女孩的头面部创伤也不断得以治疗,而今5岁的文提库丽每次见到姚玉霞就用清晰流利的普通话叫她“姚妈妈”。

  为进一步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大柴旦地区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社建设,马海村和柴旦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初见规模,紫花苜蓿、燕麦种植面积达333公顷,存栏各类牲畜6.72万头(只)。同时,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枸杞产业,种植面积达1370公顷。2015年,柴旦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000元,位居全州前列;马海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108元,是2002年返青安置时的24倍,牧民群众“造血”功能不断提升,发展产业、维护团结、守护家园的热情高涨,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柴旦村蒙古族群众自发筹资举办了两届民间“那达慕”大会,马海村哈萨克族群众自发组建了民族文艺表演队,自编自导了《冬不拉》舞台剧,大力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文提库丽和她的姚妈妈。

  温馨的小区 有爱的员工

  从村子里出来,再来看看大柴旦的城镇居民生活情况。

  “为了给辖区各族群众创造一个谈心、交流、娱乐和受教育的环境,我们在办公区腾出一间较大的房子,设立了这个场所。”大柴旦镇人民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常晓军说。

  记者看到,在大柴旦镇人民路社区居委会里,设有一个叫“民族之家”的场所。今年80岁的安达吾因行动不便、听力不好,居委会安排工作人员帮老人缴纳了2016年的取暖费、物业费和房租等费用,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去年7月份,小区居民谈玉兰身体不适,由于年迈不便,居委会便协调行委医院医务工作者上门提供医疗服务;自菜市场搬迁新址后,一个来回好几公里,居委会便给辖区部分居民配置了购物小拉车,方便了群众的购物……诸如此类,对辖区内各族群众的关心和关爱非常之多,虽然事情不大,但却温暖了辖区居民的心,融洽了各民族的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安定。

  青海能源鱼卡有限公司有员工1000余人,来自9个不同民族,其中回族员工占总人数的1/3。马舍来夫就是回族同胞中的一员,2015年8月份,他被查出重病,需巨额费用治疗,公司向全体员工发起爱心捐款倡议,大家纷纷慷慨解囊、积极捐款,募得善款近5万元,为建设和谐矿区创造了良好条件。

  多年来,该公司坚持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参与各类帮扶活动。组织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捐资助学,公司利用善款购置书包、文具盒、彩笔等学习用品和篮球、足球、羽毛球拍等体育器材,并将爱心物资送往哈萨克族聚居区的马海小学。同时,在矿区内部也认真开展送温暖活动,自2013年至今,公司内部帮扶困难员工55人,其中少数民族34人,帮扶及奖励资金达14万元。

  马海村国道边上的商铺。

  惠民的措施 无私的干部

  “我2012年考上了青海民族学院,中航公司每年给我资助5000元,我非常感谢他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我完成了学业。”哈萨克族群众沙力合现在青海五彩碱业有限公司上班,每月收入4000元左右。

  据了解,为帮扶马海村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大柴旦积极联系企业帮扶,2012年与青海中航生态有限公司签订了资助协议,资助对象为马海村在柴旦初高中部就读的在校生和每年考录的大学生,前者每月150元,后者每年5000元。

  此外,大柴旦矿业公司、国电公司大柴旦分公司、中航公司等多家企业为马海村学校捐助40万元,浙江援青干部也积极开展教育援助工作,建立了100余万元的中小学教育奖励基金,中化集团投入1230万元改扩建行委中心学校,并新建幼儿园,开展教师培训,启动了中化助学圆梦行动,已累计为152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26.94万元。

  除了企业的帮扶,大柴旦工行委坚持把涉及群众利益的民生问题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并落实《在柴老人养老补贴发放暂行办法》、《蔬菜鲜肉粮油物价补贴暂行办法》、《城镇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发放暂行办法》等6项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惠民措施。通过设立便民服务办事大厅,建立镇村干部代办制,实行一站式服务和服务群众代办制,使群众节省时间和费用,极大方便了村(居)民办事,受到群众好评。大柴旦行委福利院及残疾人托养中心、锡铁山镇幼儿园教学楼工程、行委文体活动中心、马海村白水沟牲畜饮水工程等十件为民办实事工程顺利实施。同时,扎实推进城乡低保一体化工作,努力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加大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力度,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2016年城镇失业登记率1.26%,牧民劳动力转移就业98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7.9万元。

  在创建工作中,行委原副主任王洛(蒙古族)和马海村党支部书记焦利保利德(哈萨克族)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获省级先进集体2个、省级先进个人1名,在全区营造了比创建、创先进、争优秀的浓厚氛围。同时,涌现出了积极争取项目改善民生、乐于助人的援青干部徐善斌、兢兢业业团结服务群众的最美人民公务员永阿、自办沙厂致富不忘村民的达布西力图、带领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第一书记”王占辉、十几年如一日资助贫困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的周海莲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全区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生动局面,各民族干部群众一心向上,积极追求美好的生活。

  2016年,大柴旦地区深刻领会把握“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经济运行在和谐稳定环境的“护航”下,呈现出止跌趋稳、稳中向好、好中显优的良好态势,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质量和效益“双提升”。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8亿元,增长13.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3亿元,增长17.1%;完成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8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亿元,增长7.4%。

  一幕幕、一桩桩民族团结故事,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感动,更是大柴旦各族群众心手相连、亲如一家的赞歌。“目前,在大柴旦的农村、小区、企业、学校、机关,各民族之间相濡以沫,干部群众安居乐业。”身兼多职的大柴旦工委组宣部长、创建办主任代斌激动地说。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