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海频道 > 要闻 > 正文

碧水青山间传来生态回响——青海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显现成效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0-25 13:31:02

  新华社西宁10月25日电 题:碧水青山间传来生态回响——青海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显现成效

  新华社记者李亚光、王艳

  10月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草色渐黄,远山上已有皑皑积雪。昂赛乡年都村牧民阿桑送走今年最后一波生态体验访客,在落日余晖中将牛犊赶回牛圈。

  每天傍晚是当地野生动物最活跃的时刻之一。拿出望远镜,阿桑刚一搜寻就有所发现:两只白唇鹿正在对面的山巅上吃草,一只草原狼在不远处逡巡,最终因体型较小、势单力薄而悻悻离开。

  阿桑所在的昂赛乡位于澜沧江源头,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体验特许经营试点。2017年以来,当地政府和北京生态专家在年都村开展多轮集中培训,教授野生动物知识、野外注意事项等,最终决定由牧民接待来自国内外的小规模预约生态访客。

  通过提供食宿和向导服务,年都村村民去年户均挣得8000元。再加上政府发放的2.16万元生态管护收入和放牧所得,牧民们的日子过得舒心而宽裕。

  过去两年来,一些年都村村民主动跟随生态专家掌握了不少知识。巡山期间,被聘为生态管护员的牧民,逐步学会查看周边动物脚印和粪便,在笔记本上标记野生动物出现的点位和活动路线。

  有的牧民还借来无人红外相机,通过一次次请教,一次次试验,最终掌握使用方法,成为科研机构信赖依靠的生态监测员。

  阿桑布设的无人红外相机,近年来相继拍摄到雪豹、金钱豹、棕熊、白唇鹿、岩羊、草原狼等10余种野生动物。每个月末,他都将相机内存卡交至专家处复制分析照片,同时提供了很多有助于科研推进的发现和见解。

  记者近年来走访了解到,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像阿桑一样的牧民越来越多。通过政府实施的创造性举措,民生发展和生态保护在当地已不再是一对矛盾体。

  “这一‘双赢’局面的产生,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有序推进紧密相关。”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规划财务部主任牟永红告诉记者。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此后,青海通过一系列大胆改革,着力解决当地局部生态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保护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

  2016年,青海整合了三江源地区4县的国土、林业、环保、水利等机构力量,政府部门整体精简25%,打破原有大小自然保护区条块分割,对12.31万平方公里公园园区实行垂直统一管理。

  与此同时,园区整体划分为长江、黄河、澜沧江3个分园区,分别组建保护力量,依照各分园区生态系统特点实施针对性保护;各分园区又被进一步细化为大小不等的网格,“一格一策”实施精准生态治理。

  生态科研方面,通过与中科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功吸引一大批优秀专家,加快了天空地一体化等高科技生态监测系统的建设进程。

  短短4年来,江源大地的碧水青山间,已传来阵阵生态回响。

  近年来,记者在黄河源见到及膝高的草原,在澜沧江源遇到钻不进人的密林,在长江源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大面积湿地。

  得益于生态整体恢复,群众的获得感与日俱增。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下大武乡尼青村牧民普才说,过去冬季连年干旱、狂风大作,如今雨雪较多,气候都变好了,成群的岩羊经常在草场上与家养牦牛并肩取食。

  在见证和参与三江源生态恢复的进程中,不少牧民都领悟到不能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的道理。果洛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尕泽村牧民邹玛查让说,以前大规模放牧对草场造成了一定影响,今后牧民要严格按照核定载畜量放牧,不让子孙后代再受生态退化之苦。

  在杂多县经商的牧民俄江告诉记者,随着三江源生态恢复、知晓度日益提升,夏季来拍照、游憩的外地人越来越多,很多当地人都通过开办宾馆、小卖部、旅拍公司等,获得可观收益。

  “现在草场越来越好,牛羊膘肥体壮,只要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地保护好生态,好日子一定还在后头。”玉树州称多县珍秦镇曲庆生态畜牧合作社放牧员土扎说。

  越来越多人明白,三江源地区所在的青海省,最大的价值、责任和潜力都在生态。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保护处处长久谢说,4年的试点改革探索,不仅加快了三江源生态恢复的步伐,同时也唤起了牧民的家园意识,凝聚了群众的山水情怀。

  2020年,三江源地区将全面建成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久谢表示,届时,当地有望成为一处引领全国自然保护地的生态先行区,成为美丽中国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的一张“名片”。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