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7月29日电题:生命定格在抗洪抢险一线——追记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板桥村党支部书记张贵平
新华社记者萧永航
7月12日16时30分,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板桥村党支部书记张贵平,在带领党员群众抗洪抢险、抢通村道时,突发疾病,送医途中不幸离世,将45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抗洪抢险第一线。
生命最后时刻定格抢险一线
7月中旬,四川省多地普降暴雨,受灾严重。位于川东北的广元市利州区局部地区降雨量达800毫米以上,板桥村通村道路垮塌1300余立方米、断道5处。村党支部书记张贵平从暴雨来袭的那一刻起,就始终坚守在抢险一线。
“明天学生们要放假了,你马上开车过来,我们一起到村里去组织群众抢通道路。”7月12日清晨,驻村干部接到了张贵平的电话。18公里外的板桥村,600余名群众的安危,让张贵平一夜未眠。
一路上,他一边电话了解村民家庭受灾最新情况,一边商讨如何组织力量抢通“生命线”。
车行半道,巨大的滑坡体挡住了前方道路。塌方太大,人工根本清理不了,张贵平立即返回镇上找来挖掘机支援。
狭小的挖掘机驾驶室里,半蹲半坐的张贵平不时探出头查看天气。“跑快点!跑快点!”碎石不时砸在挖掘机顶棚上,张贵平不断地催促驾驶员。
15公里路程,颠簸了一个半小时。“抓紧时间,上面垮塌量更大!注意上头、注意上头!”伴着轰鸣的马达声,张贵平边观察山上情况边大声吆喝。
这时候,身旁的驻村干部看见张贵平开始大口呼吸,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下来,他慢慢蹲下身子,从口袋中摸出个“葫芦瓶”,将一把药丸和着口水硬咽了下去。
伴随着最后一车泥石倾倒,塌方清理完毕,雨势也渐渐趋缓。
村民杨开满却发现此时的张贵平表情愈发痛苦,脸色也变得惨白,他赶紧开车将张贵平送往医院。
“你跟他们说,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定要把路抢通,明天学生们要放假。”这句叮嘱竟成了张贵平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
“脱贫攻坚是硬仗,我们都得豁出去!”
板桥村是典型的高山村,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攻坚任务异常繁重。在场镇社区工作的张贵平接到跨村任职决定时,没有丝毫犹豫与迟疑。2017年1月,张贵平骑着电瓶车到板桥走马上任。
“今天开始,我就是一个板桥人,我会全力做好工作,请大家支持我、监督我!”在全村党员群众大会上,张贵平掷地有声。
20天时间,他遍访全村7个组、225户,梳理群众关心的问题矛盾54个,全面摸清资源分布状况及产业发展情况……
“脱贫攻坚是硬仗,我们都得豁出去!”这是张贵平的口头禅。
在他的努力推动下,2018年3月,板桥村流转32亩土地,建起板桥特色产业园,栽植芍药、白芨等中药材。从5月份开始,特色产业园因缺水影响了药材生长,还有群众生活饮水出现困难。张贵平多方争取到1600米水管,带着村组干部上山接水,从下午4点多上山,直到晚上8点多才结束。
“一定要注重对贫困户的技术培训。”这是张贵平对特色产业园负责人张会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始终想通过发展产业,既让贫困户有长期稳定的收入,又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张会平说。
一年半的时间里,板桥村变化巨大:许多贫困户就近务工每月可增加收入1000多元;累计投入1500万元,拓宽硬化通村公路5公里,通组入户路10公里,村级文化、广播、宽带网络、卫生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2017年12月,板桥顺利通过贫困村退出省级验收。
“我是农民娃,对群众就得把真心掏出来。”
“他十分关心群众,总是把群众想在最前面,却常常忘了自己。”这是与张贵平共事多年的同事们的真实感受。
2008年汶川地震后,因为房屋受损,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红军住在救灾棚里。老人不愿离开。几经劝说后,张贵平干脆背起老红军步行一公里,趟着齐腰的河水,将老人安全转移。
“我是农民娃,对群众就得把真心掏出来。”
自小经历艰苦生活,张贵平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两三百元的皮鞋穿了七八年了,他还舍不得丢。“小时候穿的衣服是‘疤重疤’,现在的生活好多了。”张贵平总是这样说。
张贵平的母亲患肝癌、父亲矽肺病、女儿读大学,开销很大。家庭经济来源主要是他的工作补贴和妻子农闲时打零工的收入,全家每月收入仅三四千元。但他从未想过参与村里的特色产业等项目,从中获利。
“他心里始终装着党和群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张贵平的追悼会上,老党员们结伴而来,未语泪流;村里乡亲们在灵前叩首,长拜不起。
利州区委书记刘襄渝说,张贵平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职守,集中展现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作为、攻坚破难、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目前,张贵平已被当地党委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