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共同关注 > 正文

老外点赞中国社会治安:深夜敢出门 社会治理很中国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7-03 08:58:35

  6月8日,来自乌克兰的游客在浙江宁波老外滩品尝美酒。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摄

  6月15日,民警携捜爆犬在上海地铁徐家汇站值勤。 新华社记者 凡 军摄

  5月2日,中意联合警务巡逻第二站在上海举行。 新华社记者 凡 军摄

  最近,有一个问题引发各国网友讨论,随后又“出口转内销”,引发中国网友的关注—— “中国有多安全?”

  问题的答案似乎有些一边倒,很多来过中国旅行,或是在华工作和学习的外国人,都对中国的治安环境竖起大拇指。类似的经历、相同的感受,看上去很有说服力。

  看到老外纷纷点赞中国治安,很多中国网友这才发现,自己颇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当然也有人质疑,这些评价到底靠不靠谱?

  中国真的安全吗?外国人为何觉得中国安全?就此话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细节之处显优势

  外国人对中国治安的好印象,大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体验,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记者梳理发现,老外的安全感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深夜敢出门。这也是外国人反映最集中、体会最深切的细节。

  瑞典演员蒂莫西·皮洛蒂曾在中国学习过两年京剧,他说,在北京即便是深夜独自外出或聚会后回家,也不必担忧人身安全。相比之下,深夜在欧洲城市独自外出则让人担心。

  巴西人热娜伊娜·西尔维娅,曾在华居住和工作6年。她说,巴西很多大城市都存在严重的治安问题,尤其对于女性来说,独自外出时走什么路线、几点前回家,都是一门学问。但在中国,这完全不是问题。

  美国网友迈克尔·弗里德曼则讲了自己的一件“囧事”:“在深圳,我经常在凌晨遛弯,但不会在旧金山和纽约这么做。有一次凌晨4时,我在公园溜达,听到树后有响动,吓得半死。结果过去一看,是一群老人家在打太极拳。”

  第二是安保措施严,尤其是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的安全与便利,让来华外国人印象深刻。

  在上海工作的贝尔蒂说,中国的地铁站都设有安检口。即便是深夜在城市公共交通设施里,也从来没有不安全的感觉。

  美国华人小提琴演奏家夏三多说,芝加哥与北京等中国大城市不可同日而语。在芝加哥坐地铁,如果在靠近门口的位置看手机,列车进站开门的瞬间手机就可能被抢。她在乐团的许多同事都曾有过被抢劫的经历。

  第三是禁枪有力度。相对于美国等允许普通公民持枪的国家,中国对枪支的严格管控让人放心。

  43岁的柯比·马克西经常往返于上海和约翰内斯堡两地。他说,中国政府禁止持有枪械,这一条就足以让他没有任何安全上的顾虑。

  27岁的非洲裔美国人马修·贝尔提到了美国枪支泛滥问题,他说,这种问题在中国不存在,甚至令他有些“不适应”。

  第四是治安管理细,中国维护公共安全的决心体现在每一处。

  法国埃克斯—马赛大学研究生朱尔·伊扎克说,中国政府在维护公共安全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比如人流密集的地方都有身穿制服的警察维持公共秩序,有效杜绝了危险品在公共区域的出现。

  现居瑞典的华人莎伦·葛(音译),分享了自己在青藏高原上的一次见闻:在青海和西藏之间的铁路上,尽管海拔已高至4000米,荒无人烟且天气极端,沿途依然有士兵站岗执勤。

  第五是人民热情高,无论是来中国旅游、学习、工作、生活,都能找到归属感。

  生活在贵阳的外国网友法尔赞·萨法维写道:“在贵阳,我充分体验了美好、善意和当地居民乐于助人的热情。中国就是一个让你永远不会感觉孤单无助的国家。”

  现居泰国清迈的英国人史蒂芬·怀特黑德认为,中国比泰国更加安全,这归功于中国人更友善、礼貌以及人们不携带武器、警方安保得当。

  社会治理很中国

  中国为何安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际警务执法学院副院长刘宏斌教授认为,首先在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包容性,外国人来到中国,不会面临跨文化的敌意。

  刘宏斌说,虽然西方对于人权保护有严格的规定,但是文化上的对立仍然很普遍。外国人到了其他的文化环境,往往会面临主流文化的歧视,但在中国就不存在这一问题。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的形成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国人热情、友善,外国人来到中国,一般不会存在安全上的焦虑。”

  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也有观点认为,中国社会文化崇尚稳定,摒弃暴力。曾在中国工作过10年的加拿大人雷·科莫说,在中国,暴力不被政府和社会等任何一方接受,朋友间相互影响的“同侪压力”对遏制犯罪非常有利,因此中国的再犯罪率很低。

  对于外国网友反映集中的控枪等因素,刘宏斌指出,中国的确不存在西方面临的枪支、毒品泛滥等问题。他特别提到,“黄赌毒”是诱发各种社会治安问题的隐患。一直以来,中国对于“黄赌毒”的治理比较彻底,再加上对治安的严格管控,使涉枪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减少,社会秩序持续改善。

  数据也支持这一论点。2016年,中国全国的命案只有万余起,命案率仅十万分之零点六左右,许多地市没有发生一起重特大案事件,全国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比 2012年下降40%以上。而在美国,仅2016年,各州枪击案就造成15039人死亡、30589人受伤,其中数百名伤亡者都是不足12岁的儿童。

  社会治安的状况与社会治理水平密切相关。刘宏斌说,中国长期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如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平安社区、乡村建设等,织牢了社会治安防控网,不存在比较严重的社会治安“乱点”。

  “中国政权稳定、社会局势没有动荡,也为社会治安创造了基础。”刘宏斌说,社会治安也是社会政治的表现。中国严格推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各地党政一把手要负责社会治安,出了问题一票否决。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社会治理的持续性和为民性都是优势所在。

  刘宏斌认为,在中国,每次重大的警务战略行动,解决的都是群众关注的社会治安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推行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警民关系更加融洽;一批高 科技成果运用到警务工作中,“天网工程”在各地普及,既震慑了犯罪分子,也提高了百姓的安全感;警务工作更加贴近公众需求,警察对案件处理更规范,群众对 公安机关的满意度也在提高。

  “从小处说,违法犯罪的原因就是小事没人管。”刘宏斌说。群众的事儿有人管,社会治安就好办,这些“一枝一叶”的关情之举,让暴力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

  警务执法国际化

  “真是没有想到能在罗马看到中国警察在这里巡逻。出游之前,我听说罗马的治安可能有一点不安全,有团员因此取消了行程。但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觉还安全。特别是看到我们自己的民警在这里巡逻特别高兴。”看到中国警察出现在罗马街头,在意大利旅行的游客激动地说。

  今年6月,中国公安部派出8名民警赴意大利,在罗马、米兰、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等4个中国游客较多的城市与意大利警方开展联巡,这已是中国警察第二次赴意参 与联巡。与此同时,今年“五一”前后,4名意大利警员也与中国民警一道,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旅游景区进行联合巡逻。

  越来越多地开展跨国警务合作,更重视海外公民安全利益的保护,让中国人的安全感蔓延到了全球。

  刘宏斌说,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各国人员、企业交流日益密切,警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也越来越大,对于警务工作者的跨国交流能力、执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近年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警务合作举措,如猎狐行动、合作打击跨国电信诈骗、签订警务合作条约、外派警务联络官等,推动警务执法合作走向国际化。

  当然,面对外国人对中国治安的称赞,欣喜之后同样应当冷静思考。在世界进入风险社会、国内各类矛盾复杂程度加深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项大课题。

  从社会角度而言,刘宏斌认为,目前由社会矛盾激化引发的治安案件,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科学化程度不强,与社会的需要还有不小差距。因此,政府要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在公民道德修养方面,中国公民的道德修养与社会发展不同步的问题比较突出,公民社会教育比较薄弱,亟待丰富教育内容和手段,帮助 群众遵纪守法、居安思危。

  而从公安工作方面来说,刘宏斌表示,公安机关要根据社会发展,提高执法能力和素养,对社会治安加强预测预警预防,依法严惩犯罪,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公安工作的需求。(记者 刘峣)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