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村里干工作,倒贴何时休
日常办公经费解囊相助,项目工程费用举债垫付,公务接待考察自掏腰包……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村干部在倒贴集体工作开支。受访基层干部表示,让村干部自掏腰包办公家事并非基层工作的正常机制,有损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1
“当干部要吃亏”异化为倒贴成“无底洞”
半月谈记者近期在中部某省一已摘帽贫困村了解到,今年前7个月,该村公用账户里的办公经费不足6000元,但该村每月公用电费就得约3000元,每年打印费为3000元至4000元。“村里只要因没交费停电了,电费就得我掏。”该村村支书说。
该村集体收入一穷二白。这名村支书是该村在外做生意的成功人士,当初村里选她回村当干部,也是希望她能为村里发展做贡献。
该村支书也做好了“当干部要吃亏”的打算。2015年村里修硬化路,项目拨付资金90万元,只够铺路面,配套设施缺钱,她垫付30万元。该村申请省级传统村落,做村庄保护发展规划,花费11万元,其他村干部凑了7万元,她自己垫付4万元。环境整治、道旁绿化……保守估计,该村支书每年往村里倒贴20万元。
“贴进去的钱,我也没打算让村里还,或者找政府要。”该村支书说,可光安排任务,不给钱,或者先干活后给钱,给钱又沦为空话,这不是正常的工作机制。
该省东部一名干了12年村支书的老支书也反映,他往村里垫的钱超过10万元。“两个孩子在外边打工,我有时候得问他们要钱。”老支书说,到目前垫付的钱没有说法。
2
活多钱少、画饼充饥、
报销无门是倒贴成因
村干部倒贴干工作在山区、经济基础差的地区比较常见。究其原因,受访基层干部认为,一是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而现在基层任务多、活动多,上级办公经费拨付不及时、不充足,造成村干部垫付、拖欠、倒贴问题。
二是落到村里的项目预算不足,资金拨付不足。一些修路项目只管路面,不管路基、路肩;一些项目只管后期施工,不管前期设计;一些“先建后补”项目甚至沦为“画饼充饥”。
一名乡镇党委书记举例说,乡村公路项目的资金拨付标准是20万元/公里,但这是多年前定的标准,现在材料、人工涨价等原因,修1公里路需要50万元,资金缺口就需要村里想办法。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高虹镇虹桥村工作人员(右)将村级财务支出凭证张贴在村级事务公开栏 徐昱 摄
三是村里的一些费用开支无法入账,只能转嫁给村干部承担。比如,现在参观考察、学习交流多,很多时候会产生必要的接待费用。这些费用无法报账,只能村干部自掏腰包。
四是即使村里有集体收入,但一些地方资金使用申请时,需层层报签、层层担责,反复跑、多次跑,村干部等不及或不愿费这个劲儿,只好自掏腰包。同时,也有村庄近几年刚有集体收入,村干部“摸不准政策,怕用得不对挨处分,没人敢动”。
五是一些上级安排的任务令村干部、村集体难以翻身。基层干部反映,有时上级安排任务,不谈给不给钱,也不管村里有没有钱,压着基层干部完成任务,很多村集体债务、村干部垫付资金就是因此攒下的。比如,有的乡镇安排秸秆禁烧任务,村干部先垫付保证金,若发生焚烧秸秆事件,就从保证金里扣钱。
3
经费拨付应及时充分,
项目工程该量力而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刘刚认为,要改变村干部“倒贴”的现状,要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村干部基本报酬等纳入预算,县乡两级公共财政支出要加大倾斜力度,做到及时拨付,不得拖欠、挪用。
同时,培育发展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对符合条件资金进行统筹使用的自主权,优化资金审批、监管流程,集体收入允许村级自我补充,合理使用。
受访基层干部建议,乡村工程项目的资金拨付标准应适时调整,并保障项目资金能及时充足到位。同时,村里申请项目,或上级政府部门为村里安排项目时,应结合村里的经济状况提前评估,上级政府部门尤其要听取基层的意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搞高压摊派。(记者 李亚楠 韩朝阳)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