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1月16日电 题:微光汇聚 星河万顷——抗疫英雄群像扫描
新华社记者熊琦、徐弘毅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总有人以自己的荧荧微光,照亮他人。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有人毅然逆行,有人日夜坚守,有人埋头苦干……点滴微光,汇聚星河,照亮黑暗。
他们是英雄的人民,也是人民的英雄。
武汉市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化验员甘如意在工作中(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逆行——甘如意:“就是骑自行车,我也要回武汉”
“情况紧急,武汉最需要医护人员,我必须回去!”春节前夕,武汉市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化验员甘如意回到湖北公安县老家过年。可刚回到家她就得知为防疫情扩散,离汉通道关闭,去武汉的公共交通停运,就连从村里到县城的路都封了。
“就是骑自行车,我也要回武汉!”甘如意语出惊人。
她一边规划骑行路线,一边办理通行手续。在村委会,工作人员难以置信地在“车牌号”登记栏里,写下了“自行车”三个字;在县城,她劝阻一路随行的父亲,在满是担忧的目光下独自远去;在潜江入城的卡口,执勤警察看了她的通行证和返岗证明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4天3夜,300公里!通过骑自行车和搭顺风车的方式,甘如意只身返回了疫情“暴风眼”武汉。
2月4日一早,甘如意回到卫生院迅速投入工作,当天就为二十多位发热患者做了检验。
“因为我姓甘,所以不怕苦。”面对纷至沓来的赞美,她却开起了玩笑,继续和同事们坚守岗位,战斗在防疫一线。“我们‘95后’,在父母眼中还是个孩子,但穿上防护服,我们就是战士,必须扛起肩上的责任!”
2月18日,武汉市青山区青和居社区党总支书记桂小妹(左)劝一位准备出门的居民回家。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坚守——桂小妹:“这一路走来,就一个字,值”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我们更要把工作做实做细,不能让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11月9日下午,记者在武汉市青山区青和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见到桂小妹时,她依然忙碌地接打电话,帮着社区居民排忧解难。
作为武汉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区,青和居社区有居民5235户8230人,老年人多、残疾人多、低收入者多,是出了名的困难群众集中社区,疫情防控难度极大,而桂小妹正是社区党总支书记。
离汉通道关闭前夜,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桂小妹意识到,这将是一场非比寻常的战役。她简单收拾了洗漱用品,把女儿送到父母家。“妈妈要去社区保护居民,外公外婆就交给你保护了。”这一走,就是74天。
在74个日夜里,桂小妹带领着同事在社区走访排查、消毒消杀、转运病人……“常常一天就吃两顿饭,晚上忙到半夜一两点,累了就在活动室的沙发上眯一会儿。”
两个多月下来,桂小妹瘦了10斤。“社区干部就是党在基层的‘代言人’,越是危险的地方,就越需要我们冲锋陷阵。”
一片片真心、一次次守护,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头。3月19日,居民送来了第一面锦旗。到如今,墙上满满当当的64面锦旗,早已是社区里最靓丽的风景。“这一路走来,我觉得就一个字,值!”桂小妹动情地说。
2月21日,机械工程师吴科龙在国机智能口罩机生产车间调试口罩机。新华社发
奋斗——吴科龙:“在自己岗位默默奉献,人人都是祖国的战士”
在疫情最吃劲的时候,防疫物资难以跟上消耗速度,口罩成了最紧缺的“战略”物品。紧要关头,位于广州的国机集团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临危受命,承担起平面口罩机和N95口罩机的跨界研制任务。
“从智能制造领域跨界研制口罩机,我们缺技术、缺人才、缺原料,一切从零开始,难度可想而知。”32岁的机械工程师吴科龙说。在公司党委的号召下,吴科龙和150多名“战友”从各地赶到生产现场。他们吃住在厂房,在临时改造的车间24小时连轴运转。
技术攻坚、遭遇瓶颈、反复试验……与时间赛跑,仅用10天,首台平面口罩机通过压力测试。为了让机器尽快投产,疫情下,吴科龙还只身前往北京、安徽、山东等地为客户调试设备。
工作高峰时,他就住在现场工具间,几块纸板垫在身下当“床”,“心里眼里就只有设备,就只想着快些,再快些。”3月17日,吴科龙在口罩机生产车间宣誓入党,成为“火线入党”的一员。
截至5月31日,国机智能累计生产751台套口罩机,产量居央企第一位,实际交付数量占央企一半以上,研制的口罩机在70多家口罩生产企业广泛应用,为国家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危急关头在自己岗位默默奉献,人人都是祖国的战士;大局面前勇于挺身而出,人人都是时代的英雄!”吴科龙目光坚定地说。
11月5日,湖北省武汉商业储运责任有限公司职工叶九思参加武汉市江岸区抗疫先进事迹报告会。新华社发
新生——叶九思:“我不是‘药神’,只是出了点力的普通人”
2月上旬,武汉开始对所有住宅小区实行封闭管理。武汉几十万重症慢性病患者如坐针毡:救命的药去哪买?谁来买?
湖北省武汉商业储运责任有限公司的职工叶九思站了出来。“退伍前我做过卫生员,有临床营养师的资质。”在得知武汉“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招募志愿者后,他第一时间来到武汉市江岸区永清街道吉林社区报名,当天就开始为居民代购药品。
叶九思的爱人却担心地直流泪:“这种时候你逞什么能,万一晕倒在马路上,没人管怎么办?”原来,叶九思也是一名慢性病患者。“正因为自己也是病人,我更能感同身受,大家要是没药吃会多么无助。”
疫情期间,只有少量卖重症药的药房营业,队伍一排就是大半天。由于公共交通停运,叶九思每天要骑自行车20多公里,常常中午出门排队,晚上10点多才能将药品送到居民手中。“等到送完药回家躺在床上,浑身就跟散了架一样。”爱人怕他感染,坚决不让他去医院代购,但他一听有病人已经断药一周, 二话不说就奔向医院。
三个月里,叶九思骑垮了两辆自行车、磨破了三条裤子、走坏了两双鞋,却送出了一千五百多份“救命药”,为挣扎在病痛之中的重症慢性病患者带来了“新生”。
“武汉战‘疫’就是一个战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战场中,我不是什么‘药神’,我只是出了一点力的普通人。”叶九思说。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