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绿”水“金”山尽笑颜——贫困地区探索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新路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4-28 22:53:14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绿”水“金”山尽笑颜——贫困地区探索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新路

  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 题:“绿”水“金”山尽笑颜——贫困地区探索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新路

  新华社记者高敬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如何让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群众口袋里的“金山银山”?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华社记者近日在各地采访了解到,通过生态扶贫,贫困地区群众依托当地生态条件,走出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脱贫攻坚相互促进的路子,以“绿”生“金”来,脱贫奔小康。

  一“退”一“补”,守好绿水青山无价宝

  4月的青海湖,从严冬的沉寂中苏醒。42岁的藏族牧民扎公疾跑几步,一把按住了被风吹跑的垃圾袋。

  扎公家住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冶合茂村,2015年他被村里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9年起,扎公成为当地的一名生态管护员。这个岗位每年可以给他带来1.5万元的工资收入。

  扎公心里有一本账——以前只靠放牧,一年收入也就1万元左右。近两年,虽说因为退牧还草等政策,家里放牧的收入看上去比原来减少了一些,但每年能收到奖补资金,再加上生态管护员的工资,一年收入能达到2万多元。他盘算着,今年夏天能采点蘑菇,再联系买家定期卖牛奶,“日子会越来越好”。

  “当管护员不只是多了一份收入,更多了一份责任。”扎公笑着说,“现在湖边垃圾少了,草场变好了,游客也会越来越多。”

  地处三江源头的青海省,生态功能极其重要,九成以上国土面积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探索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的路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方案。仅仅是扎公所在的泉吉乡,2020年全乡禁牧草场就有约102.53万亩,草畜平衡草场约92.33万亩,预计发放草原生态保护奖补资金超过1100万元;安排各类生态管护员超过100人,预计发放补助资金约190万元。

  不只是青海,贫困地区要想富,生态是一道不能绕开的考题。

  黑龙江为了加快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及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等44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2019年选聘生态护林员1.7万多名,补助资金6600多万元,人均增收近4000元。

  2016年以来云南省林草部门在深度贫困县累计聘用生态护林员12.06万名,带动51.7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有力促进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数据显示,全国生态扶贫共带动300万贫困人口脱贫和增收,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项目也向贫困地区倾斜。与此同时,贫困地区林草植被面积持续增加,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平均增长4个多百分点。

  生态产业,大山里结出致富“金果果”

  “森林碳汇”,这个新名词一度让贵州省盘州市保基乡冷风村村民李小胜感到遥远而又陌生。

  妻子身体有残疾,孩子还在外面读大学,靠着种地营生,李小胜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

  “帮扶干部说,多种树空气好,把树保护好就能赚钱。”52岁的李小胜咋都想不到,今年他家的450株树全部实现碳汇售出,家里收入增加了1350元。“多种树这个事肯定是好事!”

  李小胜所在的贵州省,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从2017年12月开始实施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贵州将拥有林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树木按照树种、大小和碳汇功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进行筛选、编号、拍照,再上传到贵州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平台,每棵树每年的碳汇价格为3元,开发一次可连续售卖6年。这些碳汇树可出售给个人或企业,购买碳汇资金全额进入贫困农民的个人账户。目前项目所覆盖的26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若碳汇量全部卖出,户均可年增收960元。

  “这个项目让我们又多了一条增收渠道,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些树。”李小胜说。

  近年来,随着生态扶贫产业的发展,山大沟深、地处偏远等发展劣势,正在成为贫困地区探索绿色发展、开发生态富民产品的新“热点”。

  暮春时节,地处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平利县,茶山上绿意葱茏,云雾缭绕。当地生态好、气候温和,产出来的茶叶品质优良、独具特色。

  一亩茶十亩粮。“乡亲们说,种茶才能换来真金白银。”家住平利县三阳镇牛角坝村三组的陈行友说。

  陈行友一家4口人,两个孩子在外务工。近两年脱贫后,老两口在家种点庄稼,管理1亩多茶园,日子却老也“富不起来”。

  依托当地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2017年,村上产业大户祥华茶业有限公司被遴选为带动经营主体,带着乡亲们发展生态种茶产业。陈行友老两口现在一边能自己种茶,一边还能给茶厂打工挣工资。

  2019年,陈行友夫妇仅自家茶叶就卖了将近5000元,给当地茶厂管理茶园、采茶,一年下来还能挣到15000元左右。

  “跟2015年脱贫时相比,收入翻了一倍多,日子越过越好,致富的希望也更大了。”老陈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信心。

  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带路,推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等产业,山上长出了“金叶叶”,田上结出了“金果果”。中西部22个省区市林业产业总产值已达到4.26万亿元。

  生态旅游,好山好水待客来

  “家里养的小笨鸡很受游客们欢迎,就靠卖鸡和鸡蛋,我家一年都能增收三四千元。”家住吉林省查干湖附近的贫困户李月娥自信地对记者说。

  查干湖冬捕的名片越擦越亮,这几年到这里来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李月娥所在的查干湖镇妙音寺村就搭上了这趟生态旅游的发展快车。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查干湖区域生态进行系统治理,坚持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互促进。李月娥和乡亲们过去零散种植玉米,自家随意施肥,对查干湖也造成一定污染。如今,为了减少面源污染,当地230公顷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同时实施种植结构调整。从种玉米改为种植中草药材、花卉等。

  查干湖镇妙音寺村党支部书记潘立辉说:“过去大家种玉米,每公顷收入约5000元,如今流转土地,村民每公顷能获得12000元,自己不用种地还可以打工多赚一份钱。”村里还有近40户人家开设了农家乐,年增收2万到10万元。

  “环境好了才有更多的人来玩,所以我们现在都自发保护查干湖。”村民赵苍说,过去村里塑料薄膜满天飞,玉米叶也随地都是。现在大伙儿都爱护环境,空气好了,村子也干净了,来查干湖旅游的人更多了。

  好山好水好风光。我国现有的5A和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百分之六十以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景区周边集中分布着不少贫困村。随着森林旅游、休闲康养等新兴绿色产业日渐兴旺,绿水青山正在变成老百姓口袋里的金山银山。(参与记者:薛天、孟含琪、王建、张子琪、李黔渝、杨静)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