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题:初心不改,赤诚依旧——走近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下)
新华社记者高蕾、王子铭、张汨汨
他们,曾是“橄榄绿”“浪花白”“天空蓝”。脱下军装,走上新的岗位,他们仍然选择用初心和赤诚锻造属于军人的荣光。
近日,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开展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学习宣传活动,2个先进集体和17个先进个人获此殊荣。
致敬老兵,他们始终是“最可爱的人”!
永葆军心军魂
“党是抚育我们成长的母亲……”一次主题宣讲活动上,已90岁高龄的涂伯毅话语铿锵。在他的脸上,战争的印记仍然清晰可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被美军凝固汽油弹严重烧伤。
涂伯毅是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老战士宣讲团中的一员。近70年来,宣讲团累计演出和宣讲近万场,受众300余万人。
不管身份如何变化,胸腔里跳动的始终是那颗赤子之心。
有人50年如一日宣讲雷锋故事;有人凭借养殖带动3000余户贫困户脱贫;有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郑州水灾来袭时逆行出征……河南邓州编外雷锋团“薪火营”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因同一个誓言相聚相伴:“穿上军装是雷锋团的战士,脱下军装是雷锋精神传人”。
在这支由退役军人组成的团队中,有160余人担任过村干部,118人被评为邓州市“优秀共产党员”。他们以实际行动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不论身在军营还是回归地方,对于河北省华丰裕达集团党委书记赵凤全来说,“老兵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已融入他的骨血。他在企业内建立健全了理论中心组定期学习制度,每月组织召开党委会、党群工作例会,确保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得到及时传达和落实。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的退役军人窦正满始终关心战友生活。创业成功后,他优先录取退役军人,公司300多个工作岗位,退役军人占三分之一。他还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助力他们实现再就业。
戎装虽脱,军魂仍在。这些“最美退役军人”在不同舞台上,以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为军旗添彩。
秉持为民初心
满载着帮困物资的卡车,疾驰于沪昆高速。这条通往彩云之南的道路,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理事长张志勇已走了19年。
19年奔忙,只为一桩事——帮困。孩子没书读,他管;学校设施差,他管;当地农产品要找市场,他也管……
截至目前,张志勇和他的公益服务社组建志愿团队27支,足迹遍布云南、甘肃、新疆、宁夏、贵州、西藏等省区,长期资助中小学生、大学生、研究生800余人。
和张志勇一样致力于爱心慈善事业的还有福建省泉州市宝洲商品批发市场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聪河。退役27年,不论是当村支书还是办企业,他始终坚信为民服务没有终点。
个人牵头出资500万元参与发起“惠安县大病救助及儿童白血病救助爱心基金”;出资1500万元建设“惠安县东桥镇屿头山村老人居家幸福院” ……这些年来,陈聪河的善举不胜枚举。
“哪怕是每星期帮助一个人,一年坚持下来也能帮助50多个人。”陈聪河话语质朴,却满是向上向善的力量。
2013年,退役军人、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民警于文静成立了以分局民警为主力的“运河金盾志愿服务队”,开展关爱活动。从此,她成了100多个自闭症儿童的“于妈妈”,也成了通州区600余名参战老兵的忠实倾听者。
“从橄榄绿变成警察蓝,改变的只是制服的颜色,为民服务的初心是永不变的。”于文静坚定地说。
始终敢打敢拼
来自甘肃庆阳的退役军人张保华因公致双目残障,视力只有0.02。初回地方时,单位领导为了照顾他,给他安排了一些轻松活。张保华却选择辞职创业。“我还年轻,又当过兵,不能成为单位的累赘。”
靠着借来的5万元钱,张保华开办了一家通讯器材门市。他咬牙摸索,看不清通讯器材说明就让家人念给他听,常常忙到凌晨。凭借身残志坚的毅力,张保华将公司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520万元的智能化信息技术企业。
在江西省赣州市华坚国际鞋城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华荣看来,是部队的大熔炉锤炼了他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
1984年,张华荣回到老家,腾出自家的一间农舍当车间。30多年来,他从3台缝纫机起家,将企业发展成为年生产女鞋2000万双的制造企业。近年来,张华荣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工厂开到了埃塞俄比亚。
以心血和汗水浇灌,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张家产镇西洋参协会会长王文水用小小西洋参种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家乡落后面貌。
为了摸清西洋参种植土壤改良方法等关键性技术,王文水住在山上的窝棚里,吃的是凉馒头,喝的是山沟水,终于探索出西洋参的种植方法。此后,他义务推广栽培技术,先后培训20多万人次,帮助10万多人就业。
如今,64岁的王文水依然忙碌。“只要我不倒下,就一直奋斗不止!”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尽了一位老兵的使命担当。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