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常德市石门县维新镇八户山上的茶园里,贾茜(右)在向种茶能手请教采茶技术(4月15日摄)。 新华社发(王飞 摄)
新华社长沙4月24日电 题:一名返乡硕士的山区“茶园梦”
新华社记者袁汝婷、谢樱
四月,青翠的八户山,戴着斗笠的茶农们穿梭在茶园里,十指翻飞,说说笑笑。忙碌的人群中,一张白净的娃娃脸格外显眼。那是村里的年轻人——不在省城当白领却回山里采茶的贾茜。
这是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维新镇古城堤村。村里有座八户山,主峰海拔约900米,三面环水,云雾缭绕,山顶有一大片茶园。
2018年,30岁的贾茜回老家过年。这位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的硕士,已在长沙一家银行工作了5年,晋升主管。她和家人去八户山拜访老友王建国,第一次见到了这个茶园。
两间矮小破旧的土砖房,上面挂着一块牌子,写着“石门县金仙阳茶叶专业合作社”,房里连椅子都没有,无处落座。负责人王建国说,合作社办了10年,茶却没走出过大山。
令人心醉的茶园,也令人心疼。贾茜的心,留在了山上。
没过多久,她辞职了。
她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想回老家做些事。”
在湖南常德市石门县维新镇八户山上的茶园里,茶农在采摘新茶(4月15日摄)。 新华社发(覃谨杰 摄)
石门县地处武陵山脉东北端,偏远且海拔高,有“湖南屋脊”之称。这里的气候、光照、土壤等都适合种茶。
“业内有句话——高山云雾出好茶。可我来了一看啊,很灰心。”53岁的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生王建国,2007年来到八户山种茶。他记得,当时山上没有水泥路,物资靠骡子运,老百姓到代销店买东西要赊账,收了农作物才有钱还。
王建国还是留下来了,因为舍不得这里优良的天然环境。他带头建立了合作社,带着农户们稳扎稳打,竟也艰难地发展起来,还在2016年成立了公司,打理着1200多亩茶园。
公司刚成立那几年,石门县的脱贫攻坚战打得正酣,于2018年脱贫摘帽。眼看着八户山路通了,水也通了,公司发展却遇到了瓶颈,销路总是打不开。
贾茜就是这时出现的。面对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股东们,这个年轻人直言不讳:“包装老气,又不做宣传,别人都开网店了,咱还靠‘口口相传’,怎么卖得远嘛。”
就这样,她带着全部积蓄和新思路,像一股新鲜血液一样注入公司。今年4月,又当了法人。
在湖南常德市石门县维新镇八户山上的茶园里,贾茜(前右)和茶农一起采摘新茶(4月15日摄)。 新华社发(覃谨杰 摄)
不懂茶,就泡在茶园,跟着茶农谦虚地学;没销路,就抱着茶叶,一家家敲门做推广;名声小,就到县里打广告,也发朋友圈“九宫格”;效率低,就引进更现代化的机器提高产能……贾茜下定决心,要改变“茶在深山人未识”。
王建国不会用电脑,玩不转年轻人的“套路”。可无论贾茜怎么干,他都带着一帮老哥们全力支持,因为好效果已经有了——今年采茶季,上山游览、买茶的人,比去年同期翻了近两番!
这意味着,茶农们能赚更多钱了。公司48名员工中,有19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们以土地入股,每年都能分红。“茶叶卖得好,日子就会越来越好!”王建国说。
这几天,贾茜正盘算着给茶产品换个时尚的包装,还要印上二维码,手机一扫,就能看到采茶、制茶全流程。
在更远的未来,她还有更大胆的“茶园梦”——
当年,矮砖房留不住客,是辞职回乡的初心源起。贾茜想在山上建个茶文化体验中心,再建个民宿,这样游客来了能住下。“我想让更多人知道,这里有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