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内罗毕6月20日电 通讯:寻亲路很艰难,但仍要坚持走下去——探访乌干达比迪·比迪难民营
新华社记者王腾
乌干达目前正值雨季,日前记者驱车艰难行驶在泥泞的道路上,前往比迪·比迪难民营。道路两旁围满了好奇的孩子,17岁的罗丝远远地站在树下张望。时至今日,她与父母分离已近3年。
“妈妈在哪里?”
时钟拨回到3年前。2016年7月,南苏丹爆发新的武装冲突。
枪声响起时,罗丝正在位于南苏丹耶伊市的乡村学校上课,她跑进灌木丛,度过一个不眠夜后,便开始踏上逃往乌干达的旅程。
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南苏丹内战以来,已有超过1.7万名未成年人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进入乌干达。小罗丝便是其中之一。
140公里的路,罗丝走了5天,饿了就上树摘芒果,困了就席地而睡。她穿过森林、翻过山岭,路上还会看见死难者遗体,终于到达乌干达北部的“新家”——比迪·比迪难民营。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饿。”罗丝这样回忆自己的逃难历程。采访过程中,罗丝声音纤细,很少与人直视。
罗丝的养母珍妮弗·尤布告诉记者,像大多数南苏丹人一样,罗丝的父母没有手机,仅有的信息是姓名和住址,在持续动荡的南苏丹,这让罗丝的寻亲之路举步维艰。
尤布现年68岁,同样来自南苏丹。6年前,她的子女在战争中遇难。在难民营,孤苦一人的尤布收养了罗丝,两人相依为命。
“她现在就是我的孩子,我送她上学、教她做饭,希望减少她痛苦的回忆。”尤布说。时至今日,罗丝依然时常因噩梦而哭醒,有时醒来她会问,“妈妈在哪里?”
追寻者
在比迪·比迪难民营,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非营利组织,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追寻者。他们的使命,就是帮助难民寻亲。
27岁的奥古斯丁·索罗巴就是其中一员。他曾被南苏丹士兵绑架,在逃离南苏丹5个月后,终于和家人在比迪·比迪重逢。
“我永远不会忘记战争以及与亲人分离带来的痛苦。从2017年起,我加入‘追寻者’的行列。”索罗巴说。作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他负责在自己居住的地区查找举目无亲的儿童,并张贴海报、开通热线,帮助他们寻回亲人。
乌干达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吉尔贝特·阿库玛说,比迪·比迪是全非洲最大难民营之一,迄今已接收超过23万名难民,帮助他们寻亲绝非易事。
“难民众多、信息缺失、资金不足,都是困难,有时即使你已知道结果,也未必忍心告诉孩子们。”另一名“追寻者”马丁·奥克万古告诉记者。
14岁的尤申迪是奥克万古的帮助对象。两年前,尤申迪和母亲从饱受战乱困扰的刚果民主共和国逃离,途中遇到武装人员追赶,尤申迪匆忙中跌入火堆,与母亲失散。
如今,尤申迪身体已康复,并在养父母照料下生活。奥克万古告诉记者,每次看到日渐开朗的尤申迪,都不知该怎样开口,因为他的母亲已经离世。
远方的家
相比罗丝和尤申迪,24岁的基拉无疑是幸运的。从南苏丹逃至乌干达的她,1年前已同母亲和祖母重聚。
基拉告诉记者,2016年她孤身一人逃难,与母亲及祖母失去联络。在红十字会“追寻者”的帮助下,她用了快两年时间,终于在乌干达先后寻找到了母亲和祖母。
“祖母已经90岁了,真没想到我们还能相见。”忆及重逢,基拉难掩激动。
如今,基拉不仅在比迪·比迪为母亲和祖母修建了新房,还在难民营义务开设课堂,但她心里最牵挂的依然是远方的家,“我的故乡每天都有人死于战火,而我每天都在祈祷,希望有一天能回到和平的家。”
南苏丹于2011年独立。自2013年年底开始,南苏丹总统基尔和前第一副总统马沙尔之间的权力纷争引发全国范围的武装冲突。2016年4月,两派共同参与组建民族团结过渡政府,但双方军队同年7月再次发生激烈冲突,马沙尔逃离首都朱巴。
2018年9月,南苏丹冲突各方在埃塞俄比亚签署和平协议。如今,国内武装冲突已有所减少,基拉又看到了希望:“雨季总会过去的,太阳还会升起。”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