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信评行业史上最严处分尘埃落定,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评级)受罚案震动债券圈。背后真相更值得挖掘。
据接近监管的相关人士独家透露,“买卖评级”是大公评级此次受罚的主因。具体模式为:收取企业巨额“咨询费”后,迅速“帮助”企业调升评级。共涉及发行人31家公司,分别收取13家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逾7800万元、18家公司债发行人逾1.2亿元。
交钱就能改评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助推评级泡沫,扭曲市场定价。而随着监管禁令的下发,一场涉及评级行业的“去泡沫化”风暴行将刮起。
大公踩了哪些“红线”
今年6月以来,媒体数次报道称,监管机构针对评级虚高、评级泡沫以及信用评级未能有效揭示信用风险等突出问题,开展了现场检查等相关工作。坊间传闻称,有评级机构开展业务时涉嫌严重违规,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
8月17日,“靴子”正式落地。当天下午2点,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发布的一条公告开始被刷屏。公告指出,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决定给予其严重警告处分,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当日下午5点,证监会的相关公告也出炉,处罚力度与交易商协会近乎一致,大公评级的公司债业务也被暂停一年。
事件旋即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业内人士指出,事件的意义远不止于“仅仅处罚一家评级机构”般简单。这不仅是近年来评级公司在信用债市场受到的最严厉处分,同时还是第一起银行间债市、交易所债市统一执法事件,对市场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上述公告发布后,当即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当前去杠杆逐步推进、风险逐步释放的背景下,部分投资人受资金方风险偏好或者内部规定的限制,只投资AA+及以上、甚至AAA及以上级别债券。而发行人为了更顺畅地融到资,也想与评级机构合谋提升评级,这种“考虑”未必普遍存在,但确实也代表了一部分发行人的想法。
在利益的驱使下,大公评级的做法直接越过了规则红线。接近监管的人士告诉记者,大公评级及其关联公司向13家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含10家民营企业和3家政府平台公司)提供大额咨询服务,合计金额超过7800万元;向18家公司债发行人提供大额咨询服务,合计金额超过1.2亿元。在支付巨额咨询费后,相关企业的评级迅速被调升。
交易商协会公告中提到的“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具体就是将评级级别与咨询服务收费直接挂钩,也即通常所理解的“买卖评级”。这种行为不仅与评级行业独立性原则不符,也被银行间市场自律管理规则所明令禁止,是不折不扣的违规行为。
2013年1月8日,交易商协会发布了《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其中第十五条明确指出,信用评级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得有不正当交易、商业贿赂以及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影响信用评级质量的违法违规行为。上述人士指出,大公评级在与相关企业签订咨询服务协议并收取费用后,将多数发行人的评级级别调升,直接买卖级别,影响了信用评级质量,违反了上述规定。
一位评级机构研究员告诉记者,为发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是典型的带来利益冲突,进而影响评级结果的独立、客观、公正性的行为。国际上各评级机构对于利益冲突的防范非常重视。
国际证监会组织的技术委员会于2008年5月修订的信用评级机构操守准则基本原则就明确指出,“评级机构不应经营任何可合理地推断为可能与其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专业产生任何利益冲突的业务,例如提供与该获评实体或者有关联人士的企业的咨询或顾问服务。评级机构应设立程序及机制,藉以尽量降低在其经营任何附属业务方面出现的利益冲突。”
“评级买卖”的三种隐秘方式
记者了解到,大公评级及其关联公司通过提供大额咨询服务“买卖评级”,具体涉及新光控股、南通三建、三胞集团等多家发行企业。
大公评级分别与新光控股、南通三建等企业直接签订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建设的委托服务协议,合同协议金额均为970万元,并约定每年需支付一定数量的企业信用管理报告费用。知情人士表示,上述发行人基本上很快就支付了全款或者接近全款的费用。在收到费用之后,大公评级迅速调升相关企业的评级。
一位评级机构人士告诉记者,这种咨询服务从签署到执行都明显不合常理,乃至严重违规。
最明显的异常就是金额巨大。900万元左右的咨询费不仅远高于大公评级提供的评级服务费用,也远高于业内一般水平。正常而言,单个主体评级收费大约10万元左右,单个债项一般为15万元左右。《2017年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信用评级业务开展和合规运行情况报告》显示,2017年大公评级的评级业务收入为2.63亿元。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服务费用都在签约后的短时间内支付,部分服务费用的支付甚至早于合同生效日期,且大部分服务费用一次性全款支付,这种做法不太符合商业惯例。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大公评级与这些发行人约定的咨询服务,全部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部分甚至完全未履行。
企业支付高额的咨询费后,大公评级迅速对评级进行调整。记者在经查阅资料发现,新光控股在付费后的几个工作日之后,其主体评级即由AA稳定调整至AA+稳定;三建股份在咨询服务签订后的数月后,其主体和债项评级均由AA调整为AA+。
事实上,大公评级的评级向上跃迁的比例远高于同业。交易商协会公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 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显示,个别机构评级的稳定性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级别向上跃迁的情形显著,大公评级2017年初所评AA+主体在1年期内向AAA级迁移的比率达18%,上海新世纪的这一比率为13.07%,其他评级机构该比率均在7%以内。
此外,据知情人士透露,大公评级的工作人员参与了上述咨询服务的营销与实施,在向发行企业提供评级营销服务的同时,还向企业营销咨询服务。“这明显违反行业公认的独立性原则。”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大公评级及其关联公司通过咨询服务进行评级买卖的方式共有三种,除上述这种“买系统”方式之外,还包括可变现资产价值评估和企业融资能力咨询服务等另外两种形式。
可变现资产价值评估,主要是指对评估企业总资产中能够快速变现以满足债务偿付的价值进行评估,该结果被大公评级作为重要参考。记者发现,这类报告在深度上并不高于通常意义上的评级报告,但购买金额却高达200万元。另外,大公评级为未购买其咨询服务的企业出具的主体评级报告中,也有可变现资产价值的评估结果。花数百万资金专门购买一项原本也可享有的服务,实在有些反常。
企业融资能力评估,则主要是指对企业的债务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短中长期的优化路径。以记者获悉的一份大公评级报告为例,全文篇幅大约30页至40页,购买价格为200万元。
业内人士对此指出,交钱就能改评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助推评级泡沫,扭曲市场定价。
评级行业去泡沫化
有评级人士向记者坦言,在我国,由于评级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以往监管力度不足等多方面原因,信用评级对风险的揭示不够充分,各种信用级别的结构分布也不甚合理,评级泡沫化现象一直存在,资本市场“看门人”角色亟待提升。
对于评级“注水掺假”的危害,业内表示出担忧。“评级结果是我们投资债券的重要参考标准,如果评级被发现是‘掺水的’、‘掺杂质的’,那评级的参考价值就越来越小了。如果哪一天,评级机构给出的级别失去公信力,只是一个单纯的符号,我想这个行业的发展空间也就到顶了。”一位资管机构的负责人说。
大公评级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5家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之一,同时也是交易所市场7家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之一。本次大公国际被两个市场的管理部门同时处以市场禁入一年的严厉处分,也是对整个行业的警醒震慑。
看似严厉的处罚背后,是监管层希望推动评级行业回归初心、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作长远考量。
“越是‘刚性兑付’逐步打破、信用风险定价逐步回归正轨,就越需要评级机构坚持独立性,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推动信用评级‘去泡沫化’。为了维护债市运行秩序,推动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监管部门对评级买卖等违规行为采取联手行动,实属情理之中。”前述接近监管的人士表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为了解决好“谁来评估‘评估者’”的问题,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大胆尝试,评级虚高、评级不能准确反映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态势得到有效转变,这也对当前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起到了很好的服务作用。
“虽然前几年,大家对我国评级虚高的现状颇有微词,但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各监管部门在治理评级泡沫方面的努力。此次对大公评级下重拳,相信对其他几家评级机构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信用评级自律管理体制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市场对未来中国评级行业的发展抱有信心。”前述资管机构负责人表示。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