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频道 > 要闻 > 正文

总书记提到的“重庆宝贝”领跑特色产业路

文章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3-10 08:23:02

  巫山曲尺乡的脆李丰收了。通讯员 卢先庆 摄

  第十二届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吸引众多游客。通讯员 卢先庆 摄

  涪陵区马武镇,工人正在处理青菜头。特约摄影 龙帆

  在龙眼收获时节,睦和村果农满载而归。通讯员 李夏 摄

  去年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曾饶有兴趣地提到了巫山脆李、红叶、涪陵榨菜、龙眼这些“重庆宝贝”。一年来,重庆紧紧围绕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重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精准落实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要求,推出22类159项政策措施,启动11个区县、102个乡镇、220个村分层分类试验示范,重点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目标标准,落实精准方略,狠抓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确保大力度高质量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二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业“接二连三”,2018年新发展农林特色产业166万亩,“巴味渝珍”品牌首批授权产品438个,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分别增长32%、21.3%。三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重点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和“三变”改革、“三社”融合发展试点。四是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努力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让广袤农村成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一颗脆李 带出一个大产业

  巫山10.7万亩脆李挂果 两万多贫困人口受益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深情回忆: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对“巫山脆李”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总书记仔细询问:脆李是否属于李子的一种?个头有多大?颜色是红色、青色还是黄色?

  李春奎解释:巫山脆李是李子的一种,颜色偏青色,因为口感脆嫩、汁多味香,所以叫做脆李。

  如今,总书记关心的巫山脆李产业发展得如何呢?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巫山进行了实地走访。

  去年脆李实现销售收入8.1亿元

  2月20日清晨,巫山曲尺乡柑园村,28岁的彭斌背着割草机走进脆李园,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他要给李子树做春季管护。

  2018年,彭斌的十几亩脆李为他带来近15万元的收入。在整个曲尺乡,脆李的销售收入已超过2亿元;而在巫山全县,脆李种植面积已达22.05万亩,挂果10.7万亩,产量8.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1亿元。有5万余户农户从中受益,其中9108户两万余人为贫困人口。

  “才搬上来那几年,想都不敢想哦。”长江边的曲尺乡,有6000多人是三峡工程就地后靠安置移民。彭斌一家,也迁居到了现在的柑园移民新村。

  高山深谷、土地贫瘠,彭斌的父亲彭德贵介绍,“过去一落雨,土就冲到江里面了,还滑坡,危险得很。”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在荒山上开垦田地,大力发展“巫山脆李”种植。

  栽植脆李绿了荒山富了村民

  在巫山的其它区域,脆李的大面积种植,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而且对石漠化区域起到了有效的生态修复。

  巫山两坪乡华家村位于巫山县城东部,平均海拔550米,距县城直线距离3公里,是长江巫峡口第一层山脊背面作用。

  近年来,巫山在华家村梨树垭流域、侯家湾流域、马家槽小流域进行了石漠化综合治理,总投资400余万元,治理岩溶面积41.3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18.4平方公里,其中种植脆李2037亩。

  脆李的种植,得到当地农户的积极拥护,自觉参与脆李管护。

  当地生猪养殖企业主动介入,无偿建立沼气发酵液池,为农户无偿供应发酵肥,通过农户精细管理,华家村2037亩脆李在今年进入了丰产期。

  今年,全村预计产优质脆李近200吨,综合产值将达到400余万元。

  近年来,结合生态环境和石漠化治理,巫山共栽植经济林脆李、柑橘等近30万余亩,不仅有效修复了县域生态环境,这些经济果树的种植,也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品牌化打造巫山脆李走向全国

  “这22万亩脆李,遍及全县22个乡镇,全部进入丰产期后可年产脆李30万吨,实现产值30亿元以上。”巫山县委负责人介绍,巫山具有种植脆李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巫山土壤类型多样,土质疏松、土层深厚,透气性良好,县内还有9条长江支流和54条小溪,这些基本要素正好满足巫山脆李生长所需的光、温、水、肥、气候等基础条件,从而造就了巫山脆李优异的品质。

  为了推动巫山脆李的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巫山在脆李产业发展方面坚持规模化种植、科技化管护、品牌化打造和市场化营销。

  “我们依据中国科学院检测分析报告,划定脆李适宜种植范围和规模,做到适宜区域应栽尽栽。确立支柱产业地位,将巫山脆李定位为全县‘1+3+2’山地特色效益农业之一。”巫山县委负责人介绍,巫山与中国农业大学、辽宁省果树研究所、重庆市农科院果研所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巫山脆李研发中心,进行巫山脆李品种研究开发。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巫山脆李已被评为“中华名果”“全国优质李金奖”“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和重庆市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巫山县先后荣获“中国脆李之乡”“全国优质李生产基地县”等称号。

  此外,巫山脆李的销售成功“触电”,2018年巫山脆李通过电商交易超过3亿元,占销售总额30%以上。如今,依托水果商网络,巫山脆李已远销福建、北京、上海、广东、香港等地。

  一片红叶 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2月23日,初春。

  海拔逾千米的巫山县两坪乡同心村,68岁的廖继玉正在自家地里忙碌着。

  “种点洋芋,可以吃可以卖,还能喂猪。”去年,廖继玉养的7只农家土猪,为他带来了两万多元的收入,“路通了,猪才养起就被预定了。”

  廖继玉说的“路”,是巫山打造的“神女天路北环线”。在2018年,第十二届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期间,这条路不仅引领着无数游客走进神女峰景区欣赏漫山的红叶,而且方便了当地村民出行,甚至连此前村民自备的土豆、土猪肉,都被游客抢购一空。

  统计数据显示,第十二届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期间,巫山接待游客72万人次,综合经济收入达到6.3亿元。

  巫山红叶遍布整个长江三峡流域,初步统计有10万多亩,其中连成片的红叶区有3万多亩,分布大江南北,尤其以巫峡神女峰景区和小三峡、小小三峡景区最为集中。每年11月至12月,巫山处处呈现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绚丽景观。

  巫山紧紧盯住红叶这一座“宝山”、守住长江这一股“绿水”,把“生态门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托,结合全国旅游大县的“县情”,发展红叶经济,助推旅游产业。

  此外,巫山借红叶旅游,还建起了建平乡红叶旅游之乡、曲尺乡“花果园”、大昌湿地花卉园等一系列生态旅游点,使全县近10万人吃上了“旅游饭”。

  目前,全县已有18个乡镇,开办乡村农家乐500多家,已初步形成“春季赏花果、夏季观云雨、秋季看红叶、冬季玩雪玉”全域旅游和全开放景区的格局。

  巫山林业局负责人介绍,巫山将在现有红叶面积12万亩的基础上,规划在南北环线生态建设上投资12.6亿元,在长江、大宁河两岸营造红叶景观林,加强红叶景观保护和补植,丰富红叶品种,力争到2020年红叶面积达20万亩,让巫山红叶更加靓丽。

  一包榨菜 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

  计划到2020年,涪陵榨菜产业总产值将达150亿元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谈起涪陵榨菜。一年过去了,涪陵榨菜产量怎样?

  3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涪陵区委书记周少政带来涪陵区的“答卷”:今年春季,涪陵榨菜原材料——青菜头喜获丰收,仅是青菜头种植销售就卖了11亿元。同时,涪陵榨菜也走上了世界舞台,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提升生产种植效率

  轨道铺进青菜头地里

  在涪陵,有句农谚“不砍三月菜”,意思就是如果地里的青菜头,到了三月份还没有收砍完,那么就会极大地降低青菜头的品质。2月24日,重庆日报记者在涪陵多个村社看到,村民们都在忙着收砍地里所剩不多的青菜头,以抢在三月前全部卖出。

  而今,涪陵种植青菜头面积达72万多亩。从2月起,青菜头进入了集中收获季,现已收获青菜头160多万吨。

  涪陵区一负责人说,今年,涪陵区在青菜头的运输上有所突破:率先将搬运机的轨道铺进青菜头地里。

  在涪陵区龙桥街道袁家村青菜头种植大户王华的地里,记者看到,架起了一条500多米的轨道。这是解决劳动力缺乏的举措,大家集资购买了该区第一台轨道搬运机。

  王华介绍:该设备由牵引车、箱体与轨道三部分组成,最大爬坡坡度可达60度,载重可达1吨,双向无人驾驶,且运行平稳,一天可往返搬运15吨左右青菜头,相当于10个壮劳动力,一季收砍下来,不但可节约搬运成本5000多元,而且能缩短10多天的收砍时间,还能让沿线农户通过这台轨道搬运机运输青菜头和肥料,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涪陵区农机推广站负责人表示,这种轨道搬运机已纳入重庆市农业新机械补助目录,农民只需交纳一部分钱就能安装运用,下一步,涪陵将在青菜头重点种植区域大力推广应用这种轨道搬运机,进一步提升菜农生产种植效率。

  截至目前,作为时鲜蔬菜的涪陵青菜头,向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外销50多万吨,其余青菜头全部作为涪陵榨菜原料被加工企业收购。

  榨菜产品越来越火

  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2月25日上午,在涪陵榨菜集团华安榨菜厂,几辆载重30吨的货车依次停靠在厂区门口,等待装载榨菜。涪陵榨菜集团副总经理韦永生介绍,这样的场景已持续几个月了。

  “现在各种类型的榨菜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多样的需求。”韦永生说,现在已经不再是物质匮乏的时代,要让产品卖得好,就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涪陵榨菜集团就通过“精品战略”,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品质,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让榨菜产品越来越火。

  例如涪陵榨菜集团推出的高端瓶装“下饭菜”,十分畅销,基本上进入了高端商场和超市,透过玻璃瓶,消费者能对榨菜品质有个直观的认识。截至2018年底,该产品已销售逾1亿元。

  此外,该集团开发的“脆口”系列休闲食品,采用了国内行业内唯一的一条充氮包装线进行生产,能更好地保鲜,并避免真空压缩对榨菜口味的影响,满足了消费者对休闲即食产品的需求。该产品自2015年推向市场以来,销售额年均增速超过50%,仅脆口榨菜和脆口萝卜两个单品,2018年销售额就达到3亿元。

  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也助推了榨菜的热销。韦永生说,以前,榨菜被当作一种即食产品。而现在,更多消费者将其作为配菜使用,还走进了高档餐厅,这使得榨菜的消费人群更大了。

  韦永生表示,目前企业正在根据市场调研情况,扩增产品和产能线,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

  加快产业提档升级

  力争建成世界榨菜之乡

  “虽然现在榨菜产业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效,但产业提档升级的步伐绝不能停下来。”涪陵区榨菜办主任陈林辉表示,2018年,涪陵区出台了《涪陵区榨菜产业提升行动方案(2018-2020年)》,计划到2020年,建成集“品种选育、生产加工、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世界榨菜之乡,力争全区青菜头种植面积达73万亩,总产量达到165万吨,榨菜产业总产值达150亿元。

  目前,涪陵榨菜产业多个重点项目正在推进当中。其中,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共同建立的“国家蔬菜改良中心涪陵榨菜研究中心”已在涪陵挂牌,将针对当前青菜头大面积种植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技术瓶颈,开展品种改良、高效栽培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整体提升涪陵榨菜产业的科研和生产水平。

  与此同时,涪陵已签约建设占地1000亩的中国榨菜城——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作为涪陵榨菜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总投资逾50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年产28万吨榨菜、10万吨泡菜、20万吨川味调类酱产品、3万吨榨菜副产物。

  此外,2018年,涪陵还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单位。根据规划,到2020年,园区青菜头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达到16万亩,年产量达43万吨,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及绿色食品认证面积比例分别达到75%、60%、65%以上。

  一粒龙眼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涪陵的龙眼和荔枝现在名气渐显!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提到的涪陵龙眼和荔枝现发展势头强劲。2月25日,记者从涪陵区果品办获悉,“涪陵龙眼”已被我市作为特色果品区域公共品牌进行打造。未来,满足相关标准的涪陵及周边区域的龙眼,将以“涪陵龙眼”为品牌,共同开拓市场。

  “目前,我们正在加快相关技术标准的编制,并进行品种试验示范园的建设。”涪陵果品办副主任谭革新介绍,涪陵是适合种植龙眼和荔枝纬度最北的区域,全区共栽种龙眼和荔枝2.5万亩,与南方其他地区多为早熟品种不同,涪陵的龙眼和荔枝多为晚熟品种,市场潜力很大。

  近年来,涪陵区对龙眼和荔枝的低产园进行了大量的改造,使得农户种植龙眼和荔枝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结合乡村旅游发展,一般市场上卖2元/斤的龙眼,在涪陵的果园采摘,可卖到5-6元/斤。

  下一步,涪陵区将按照全市特色果品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推进涪陵龙眼和荔枝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使龙眼和荔枝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同时,按照“小地名、大品牌”的思路,加强“涪陵龙眼”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更多农户受益于龙眼和荔枝产业的发展。

  22.05万亩

  巫山全县脆李种植面积已达22.05万亩

  6.3亿元

  第十二届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期间,巫山接待游客72万人次,综合经济收入达到6.3亿元

  150亿元

  计划到2020年,涪陵榨菜产业总产值达150亿元

  5万亩

  2025年,涪陵龙眼和荔枝种植面积将达到5万亩

  发展特色产业 夯实脱贫攻坚长效基石

    从一颗脆李,到一包榨菜,习总书记的关怀和牵挂,成为重庆发展特色农业,夯实脱贫攻坚长效基石,实现乡村振兴的巨大动力。2018年,巫山全县脆李种植面积已达22.05万亩,实现销售收入8.1亿元。有5万余户农户从中受益,其中9108户、两万余人为贫困人口。加上打造三峡红叶旅游之乡,巫山已形成从引种-育苗-种植-农产品销售加工-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像这样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全产业链条的区县,在重庆还有很多。

  发展特色产业,是切实研究了当地自然资源、土壤、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发展特色产业项目的科学决策,特色产业项目的蓬勃发展,不仅给重庆广大乡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许多贫困农户也为此搭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突出特色,大力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优化品种结构,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构建新时代与资源环境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记者 陈维灯 王翔 倪训强)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