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频道 > 各地 > 正文

三千“河长”治“九龙”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3-30 10:51:50

  烟雨朦胧中的福建省漳州市九龙江畔碧湖生态园(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新华社福州3月30日电题:三千“河长”治“九龙”

  新华社记者林超、刘娟

  3月25日,福建省龙岩市小池镇汪洋村,春雨无声,小池溪翻着细小的白色浪花从青石桥下潺潺流过,奔向福建省第二大河九龙江。空气中弥漫着岸边稻田和野花混合在一起的清新味道。在汪洋村村主任陈明炯看来,这一幕在3年前还难以想象,因为“那时的水黑得就像墨汁一样,臭得能把人熏个跟头。”

  2016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并成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河长制,迅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小池溪前后环境的巨变,就是近3年来福建省施行河长制成效的一个“剪影”。

  福建省漳平市南洋镇党委书记、双洋溪河段长李达才(中)与村干部清理溪内垃圾(3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疏通每一根“毛细血管”

  “外来的人谁也不相信,我小时候也在这条溪里游过泳。”今年已经59岁的陈明炯回忆。小池溪并非一直又脏又臭。本世纪初,小池溪上游陆续建起了几个养殖场,畜禽粪便直接排入溪中,河水才开始变污。

  实际上,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造成的污染并不亚于畜禽粪便。由于历史欠账,汪洋村和其他许多村一样,曾缺少相应的基础设施,河流成为天然的垃圾场和排污池。2014年前,九龙江上游的水质长年为Ⅳ类水,在其众多的支流中,也不乏V类和劣V类水的情况。龙岩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坦言:“这些‘毛细血管’都堵了、脏了,主动脉还能好吗?”

  九龙江奔腾200多公里,源起龙岩,流经漳州,汇入厦门,是这三地的主要水源。福建省政府于2014年8月正式在全省推行河长制,在省、市、县、乡、村分别设置河长、河段长和专管员,协调处理流域保护管理、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重大问题。

  仅在九龙江,各级“河长”加起来近3000人,陈明炯也是其中一员。多了这个新身份后,他不得不开始为原来“根本不上心”的小事忙碌起来。首先就是挨家挨户劝说:“以后垃圾可不能往河里倒了;鸡鸭要圈起来养,可不能到处排泄粪便了;谁要是发现河水脏了,得第一时间告诉河长……”

  “河长制让各级党政负责人的心态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更加主动作为。”漳州市浮宫镇镇长陈跃洋说。在原有的考核机制下,如果排污没有造成直接恶劣的影响,大部分基层政府官员的心态都是“关停(污染企业)的事情可以先缓缓,先发展经济再说。”但如今,都把保护绿水青山放在了首位。

  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环卫工人在清洁内河河面垃圾(3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九龙江不再“九龙”治

  河长制不仅改变了各级官员的治污心态,更关键的是改变了原来“九龙治水”的机制。

  许多人认为,防治水污染是水利局或环保局的事。但实际上,一条河涉及的管理部门至少有11个,如养殖污染是农业和环保部门管的,工厂选址是经贸部门管的,盗土洗砂是国土部门管的……一位基层水利局的官员在采访中自嘲:“河长制实施前,‘河伯’‘山神’‘土地公’自古以来就是各管一段。”

  “九龙治水”让此前的水污染治理工作遇到了瓶颈。在2013年6月,漳州市南靖县水利局发现了一个专门在晚上非法采砂的团伙,但水利局因为并没有相应的执法权,只能向公安局报告。然而等公安局到现场以后,违法证据早就没有了,案件只能不了了之。

  正因为类似的情况不断发生,福建省推出河长制,让河长成为保护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督导下级河长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责。此外,省市县乡四级设置河长制办公室,11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都是河长制办公室的成员,不仅经常召开联席会议,而且发现问题要联合执法。

  “相比之前,河长制把脉更准,抓住了主要矛盾。”龙岩漳平市市长马勇说,在河长的统一协调下,各个部门都是“主角”,真正形成了合力。

  一湾清水留乡愁

  在3月连绵的春雨中,记者看到数不清的燕子在九龙江漳州段的江面上低空盘旋。在靠近入海口的地方,还能看到许多白鹭在水面嬉戏。当地人感慨:“真是好多年都没有见到九龙江边上有这么多鸟了。”

  两年多来,在各级、各地“河长”的努力下,福建省各大江河的污染源越来越少,是水生态得以恢复的保障。目前,福建省12条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为优,Ⅰ-Ⅲ类水质占比95%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6个百分点,其中Ⅰ-Ⅱ类优质水占比47.6%。

  2月27日,福建省再次公布了“升级版”河长制,要求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实现组织体系全覆盖、保护管理全域化、履职尽责全周期,做到有专人负责、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河湖保护的力度。

  受访的十几位九龙江河长普遍认为,河长制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当前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能否做到久久为功。一方面,基层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需要资金源源不断“输血”;另一方面,需要全社会形成齐抓共管的意识,而不仅仅是依靠3000多名河长。

  福建省水利厅副厅长厉云说:“全社会都会持续关心下去,因为河长制让我们离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越来越近。这一湾清水,既是老百姓看得见的乡愁,也是我们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之一。”(完)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