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频道 > 社会 > 正文

广州荔湾区西村街:老楼是怎样装上新梯的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4-18 09:37:58

  广州荔湾区西村街——

  老楼是怎样装上新梯的(一线调查)

  “批啦!可以开工了!”2017年7月的一天,广州市荔湾区西村街道大岗元北136号旧楼宇加装电梯筹备组成员,挨家挨户传着这句话。原来,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该楼电梯安装工作预备进入施工阶段。

  “年龄越来越大,出行也越来越难,电梯已成为老人日常生活的‘刚需’。”西村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小平说。

  楼上楼下诉求不一,老楼加装电梯难

  西村街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北部,面积约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万。超过30年楼龄的有156栋,老楼居民人数占全街人数的一半以上。长年累月受尽了爬楼之苦,加装电梯刻不容缓。

  但大城市旧楼加装电梯,制约因素很多。《广州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办法》明确规定:必须达到“两个2/3”的标准,即必须征得占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的业主、占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设计方案如果占用他人用地,或对他人通风、采光、通行造成严重影响,亦需取得这部分业主的同意。在规划审批中,即使达到了“两个2/3”的标准,一旦有居民投诉,项目也很难获批。

  老社区找不到项目牵头人、楼上楼下利益补偿难协调、违章建筑占用电梯井位、电缆迁移费用高、业主无法联系、产权不清晰导致业主无法认定……“说一千,道一万,推进旧楼加装电梯工作,最难的就是楼宇居民内部的意见统一。”西村街道办主任方国良介绍说。

  成立电梯助建服务队,协调居民意见解决难题

  “队长,何盛坤,党员,虎辉集团灯头厂原车间主任;顾问组组长,陈壮亮,党员,广得工业有限公司部门负责主管;政策组组长,陈广军,党员,街道办城管科负责人……”

  打开《西村街电梯助建服务队》花名册,一串长长的名单,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党员。“当初筹建这个服务队时,我们就强调要‘党建引领、居民自治、街道主要领导牵头’,确保思路不走偏、工作能落实,同时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纪律性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李小平告诉记者。

  “助建队的全程介入、及时跟进,省掉了很多重复动作和麻烦,确保了高效便民。”一直处在加装第一线的副队长兼政策组组长陈广军由衷感慨。在长乐后街49号,71岁的老党员何盛坤和68岁的老党员陈壮亮主动请缨,担任顾问,耐心协调邻里异议,公平制定分摊方案,合理洽谈赔偿事宜。电梯成功加装后,两位老人干脆加入了街道的“电梯助建服务队”。

  在西湾东1号,准备加装时,发现电梯井位被一处历史遗留的违建占用,对方提出了20余万的赔偿,经党工委协调,最终无偿拆除了违建。

  西村街还用了哪些“大招”?“在服务队设立技术组(电梯公司)、顾问组(社区党员)、政策组(街道干部)、协调组(居委会),提供‘一站式’服务,制定工作方法和条例,使政府扶持助推居民老旧楼宇加装电梯工作更规范。”陈广军介绍说。

  截至2017年底,西村街已有33栋老旧居民楼成功加装电梯并投入使用,是全区加装电梯最多的街道。

  推进实施百梯万人项目,出台电梯加装补贴政策

  现在,随便走到西村哪个社区,街坊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加装电梯的事,每位街坊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黄满昌老人回忆,随着年龄增长,住在九楼的他每天最怕的就是上下楼,上一次楼要在途中休息三四次,花上近15分钟时间,每天除了买菜一般不敢下楼,遇到下雨或身体不适,两三天也不想下楼;现在加装电梯后,从一楼到九楼不到一分钟,他每天吃过晚饭都要下楼来散散步,找老街坊聊天。

  长乐后街49号楼402房的麦焯光,儿子住在海珠区,2011年他就搬去儿子家帮忙带孙子。电梯一装好,他便兴冲冲返回自家居住。麦叔说,还是老楼好,老街坊老邻居都熟,有很多话聊。

  住在大岗元北113号702房原教育局宿舍的黄红莲,是一名退休近十年的教育工作者,住在九楼的陈伯是她刚当中学老师时的年级主任,“前年陈伯中风了,要坐轮椅,近两年来很少看到他;加装电梯后,现在只要出太阳,就能在楼下看到家人推他出来透气。”黄红莲说。

  当街坊们沉浸在使用电梯的兴奋之中时,又面临另一个棘手的问题——筹集的60万元资金已基本用完,加装的电梯投入使用后,每年的维修保养费用需要近万元,这对老旧小区里的居民来说,无疑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正在这时,广州荔湾区开始推进实施“百梯万人”项目,提出2017年8月1日后建成投入使用的加装电梯,每台可获10万元政府补助。补贴政策出台后,10万元迅速到位。“经过商量,大家一致同意将这10万元作为电梯的维保基金!”原钢管厂宿舍楼的居民蔡炳尖说。本报记者 罗艾桦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