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 慧
3月的高原,春雪消融,和风畅畅,万物复苏。在青海广大农牧区脱贫攻坚一线,活跃着一批来自城里的女干部、女“第一书记”们的身影。在自己的家中,她们是乖巧的女儿是贤惠的妻子是慈祥的母亲,承担着一名普通女性的责任和义务;而在脱贫攻坚一线,她们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基层女干部,是把群众的大事小事时常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的女“第一书记”。在湟中县上新庄镇尧湾村、 白石头村、上峡门村,记者近日走近她们中的三位,近距离感受着她们的一颦一笑,听乡亲们叙述着她们的故事。
“她可厉害了,啥事都给我们办,就跟我们自家人一样。”
3月的尧湾村,晴空万里却异常寒冷,这个坐落在拉脊山脚下的村庄,随处可见未化的白雪。
当记者正在跟村民聊天时,一辆小车停在了湟中县上新庄镇尧湾村的小广场上,车里走下来一位梳着长发、面容清秀,穿着平底短靴却满身泥土的女人。村民王玉芳奶奶说:“这就是我们的赵书记,她肯定又去镇上给我们跑项目了。她刚来的时候我们心里还犯嘀咕,男的都不行,还派女的来,保准走过场!可你看她现在可厉害了,啥事都亲自给我们办,就跟我们自家人一样。”
2015年10月省妇联女干部赵雅萍以“第一书记”的身份刚来到湟中县上新庄镇尧湾村,就遇到了一堆“挠头事”。这个村贫困面大,村里有一些没有被评为贫困户的人家其实比有的村的贫困户还困难。赵雅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在走访摸底时,5社、6社的村民集体反映,2009年从山上搬迁下来后 ,这几年一到冬天就吃不上水,由于埋在地下的管子太浅,水管很容易被冻住,没有水的时候要走400米的路程去打水。核实情况后,赵雅萍从2016年3月开始给上级打报告,经过7个月的努力,多方协调沟通,终于在2016年10月争取到了17.77万元的项目资金,实施了尧湾村人畜饮水修复项目,到11月份,那些一到冬天就吃不上水的人家,全都吃到了水,解决了81户330人冬天吃水难的问题。
5社的杨永发说:“我们的赵书记可厉害了,一个女同志带着工作队,给我们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吃水再也不用去担水了,自来水直接就拉到了锅头边,还把我们祖祖辈辈没修好的路也给修好了。”
说到自己家里的情况时,赵雅萍说:“我一个人带着孩子,我的母亲和我一起住,当接到去下乡的通知时有很多顾虑,但告诉母亲下乡的事后,母亲对我说:‘这是组织对你的信任,去吧,孩子我来照顾你放心,你的胃不好,说不定去农村睡睡热炕,吃吃洋芋,身体会慢慢好起来。’母亲的支持打消了我所有的顾虑。”
“给群众解决了困难,群众高兴,我也跟着高兴。在这儿待的有感情了,还真有些不舍,和村民们都处成亲人了,村里的班子越来越强了,村民的生活就更有奔头了……”赵雅萍说着爽朗地笑出声来,但眼里却闪着泪花。
“阿姐,我挣到钱了,你来我家吃饭,我给你做好吃的。”
湟中县上新庄镇白石头村属纯脑山村,昼夜温差大。 初见白石头村“第一书记”鄂香兰时,她正在村党员活动室拾着柴火生炉子。眼前这位温柔慈祥,皮肤黝黑,却干劲十足的大姐以 “第一书记”的身份来到这里,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她不仅学会了生炉子,“炕”洋芋,也学会了与群众交流,学会了做群众工作。
鄂香兰在几个月的进村进户摸底走访中,认定如果想长期脱贫,发展就要有主业。她了解到白石头村有个湟中雪山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由于经营不善,并没有太好的效益。她从办好这个合作社入手,带领乡亲们走上了产业脱贫的道路。
从2014年的6.66公顷起步,到2015年的25公顷,如今已经扩大到72.6公顷规模化种植,鄂香兰不知道花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不停的跟大家一起为合作社定章程、定管理制度,研究种植黄芪、当归等药材。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学习技术、务工就业、提供种苗、负责销售等方式从中受益。鄂香兰为了让合作社更具规模,专程去青海大学请了技术顾问,培训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如今在这里务工的村民有60余人,还带动了周边六七个村的村民。
53岁的应措尔是村里的残疾人低保兜底户,家里只有一个17岁的女儿。在没来合作社上班前,仅以种点燕麦、油菜维持生计。鄂香兰几次去她家鼓励应措尔来合作社务工。2016年4月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应措尔靠松土、挖药材,浇水,四个月就赚了5000余元,极大地改善了家庭生活。“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能既照顾家又能在家门口领工资,这要比到外面打工省心省力。阿姐,我挣到钱了,你来我家吃饭,我给你做好吃的。” 应措尔激动地拉着鄂香兰的手说道。
低保兜底户王占山以土地流转方式入股,合同期限为三年,三年下来也有5000余元收入。
“光把土地流转还不行,还要掌握种植药材这门技术,这样才可真正赚上钱。”51岁的村委会主任郭发龙说。今年他在驻村扶贫工作组的帮助下,借助湟中雪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率先进行规模化种植,药材种植规模扩大了近3倍,而且药材全都有订单。这下大家的心再也不慌了,摘掉贫困的帽子信心十足。
“鄂书记帮我们拓宽道路、治理河道、修建文化广场、新建垃圾填埋场、规整卫生室,可以说我们的村子一天一个样。我们跟她也一天天地亲近起来,连称呼也变成如今大伙口里的‘我们的书记’”。村民刘发贵感慨地说。
鄂香兰的想法很明确,就是通过修通道路、学校改造、河道治理、发展产业这些具体的工作,一步一步、一件一件地做,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贫困户树立起信心,大家伙的日子也就会一天天地好起来。
“为了这些朴实勤劳的村民,作为‘第一书记’,我知道自己的担当和责任”
初见姚阳,她眼神清亮,言谈举止间尽显知识女性的温文尔雅。让人难以将她跟乡村“第一书记”联系在一起。
湟中县上新庄镇上峡门村是一个纯回族村,属纯脑山地区,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初来时的泥泞道路,破旧房屋,并没有吓到看起来柔弱的姚阳。姚阳来到这里后挨家挨户访民情、摸底细。“村民们的经济主要依赖于种植业、养殖业,并以祁连山水泥厂运输矿石为主导产业,还有部分务工人员在武汉、浙江、西宁等地开拉面馆,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形成了本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渠道。”对于村里的情况,姚阳烂熟于心。
村里基础设施差、部分水渠年久失修,农田灌溉用水困难,有几个组虽然已修通公路,但年久失修路况差,一遇雨天便无法行车,给村民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这些,姚阳已经一项一项地列入了她的扶贫计划,通水的项目已经开始着手实施。
脱贫要扶智。姚阳说:“家有读书郎,小康有希望!” 2016年7月,姚阳跟她的驻村工作队申请的“音乐之声,我要上学”助学行动项目实施了,为村里1—4年级29名贫困儿童争取到连续三年,每人每年400元的助学金。10月19日,省妇联为上峡门村申请的香港何崇本先生爱心助学基金发放,为4名小学生、4名初中生、5名高中生共发放12500元。姚阳还为村民争取到澳大利亚魏基成天籁列车捐赠爱心助听器100台,上新庄镇13个贫困村的耳聋智障者因此受益。“天哪,我听见了,突然好清楚我都不习惯了,现在你们说啥我都知道了。”带上助听器的马占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姚书记还组织村里的30余名村民学习牛羊育肥知识,并进行现场指导。为村里的贫困妇女开展丝带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30名学员共做出丝带绣制品80件。帮助小伙子张进全的串珠工艺品在网上顺利交易,做起了微商。“虽然刚起步,但我信心十足,在姚书记的带领下我一定会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张进全对自己的创业前景很有信心。
“扶贫要有好带头人!” 姚阳走村入户寻访。村主任马生云就是一位致富带头人,以牛羊育肥为主,在镇上卖肉,每年收购村里牛700余头,羊5000余只,带动了一批村民以发展牛羊养殖脱贫。
看着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主动发展生产,用辛勤的劳动摆脱贫困,看到上峡门村一天天的变化,姚阳坚定地说:“为了这些朴实勤劳的村民,作为‘第一书记’,我知道自己应有怎样的担当和责任”。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