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日前,河南农民李修国因救助溺水者失踪,其家人申报见义勇为却遇阻的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
河南农民救助溺水者后失踪
7月1日,在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处的李清浮桥黄河段发生一起溺水事故,5名溺水者获救,而参与救人的河南濮阳台前县清水河乡农民李修国却失踪了,至今仍未找到。因其中4名获救溺水者来自山东,李修国家属从7月26日开始为其向山东、河南两省申报见义勇为认定,但至今两地相关部门都未受理。
申报见义勇为却遇阻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的《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意见》中再次重申见义勇为,即公民在法定职责、法定义务之外,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挺身而出的行为。
河南农民李修国的举动,毫无疑问是见义勇为。按理,这样的行为应该受到保护,值得表彰。可家属想要为李修国申报见义勇为时,竟频频受阻。问题出在哪?
取证难 被救助者“躲猫猫”
李修国家属希望4名被救者能够出面为其见义勇为的行为做证明,可在给4名溺水者打电话时,他们刚开始说要商量一下,后来索性就不再接电话了。
申报难 相关部门“踢皮球”
目前,李修国的家人已准备见义勇为申报材料,但河南、山东两地都不予受理,这导致申报进入不了见义勇为的认定程序。
河南濮阳市台前县公安局:
按土地部门的地域划分,事发地属于山东菏泽郓城县境内,应到山东办理。
山东菏泽郓城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
按照山东菏泽市的规定,只受理本行政区域户籍人员的见义勇为申报与认定,而李修国是河南户籍人员,应到河南办理。
李修国的见义勇为到底应该向哪个省申报?陪同李修国家人办理此事的当地乡政府工作人员表示,乡政府已经协助李修国家人准备了申报材料,但由于两省规定不同,目前李修国的家人也在研究该怎么办。
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事情,过去曾经发生并引发舆论关注。无论从告慰英雄、弘扬道德还是抚慰家属的视角来看,这样的事情都不该发生。今天,河南农民李修国的义举为人称颂,却不幸落入“流血又流泪”的窠臼,两地该以现有条例为理由进行推脱吗?我们该如何避免类似事情再度发生?
央视评论
一人勇救五名落水者,河南农民李修国救人的故事无需复述,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大爱和义举,配得上“见义勇为”的称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李修国的家属却屡次被阻挡在“见义勇为”申报的门外,只因李修国落入了所谓规定的夹缝中,这样的现实未免冰冷。
从山东与河南的规定本身来看,两省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似乎在严格依规照章办事。《河南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拟规定“本省公民在本省行政区域外见义勇为的,按照行为发生地有关规定执行。”也就是说,李修国救人的义举发生在山东省,需要按照“行为发生地有关规定执行”。而《山东省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条例》却规定,“本省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适用本条例。”李修国属于河南户籍,似乎也并不在山东省奖励和保护之列。
保护见义勇为者不能以户籍为界
但仔细看山东的规定以及菏泽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实施办法》,我们会发现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仅没有理解国家鼓励见义勇为的精神,实际上也窄化了当地的相关规定。菏泽市的《办法》规定,本市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适用本办法。本市行政区域外见义勇为的本市公民的奖励和保护,参照本办法执行。而所谓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见义勇为人员,既可以理解为本市户籍人员,也可以理解为发生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的人员。因此,菏泽郓城县相关人员以户籍为借口拒绝受理显然是对该《办法》的窄化理解,过于教条,实为不该。
我们也可以假想一下,李修国在救人的一刻会想到落水者的户籍和责任的归属吗?显然不会!“见义勇为”的善心义举从来就不分省界甚至国界,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同样不需要以省为界、画地为牢。
见义勇为所带来的善的价值远超经济投入
一些地方工作人员抱着属地管理的惯性思维来对待见义勇为的申报,其背后的原因在于我们在公共管理方面设置属地管理,其出发点之一是为了避免重复申报、重复奖励。这固然有可以理解的地方,但实际上,我们退一步讲,即便是对见义勇为行为两地都予以奖励又何妨?这笔金钱的投入对于鼓励人们向善所产生的社会价值远远要高于其投入,反倒是由于存在不敢扶、不敢救的现象而产生的损失,其实要远远高于奖励成本。设想就在李修国的这一案例中,如果五人最后都溺水死亡,其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创伤会有多大?
归根到底,对见义勇为这本账不能简单算,不能过于计较所谓的奖励投入,应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应该是大家争相去奖励、争相去鼓励,就像吸引人才一样。因为从长远来看,见义勇为给这个区域所带来的善的价值,远远超出经济上的投入。而无论是奖励在本地的见义勇为行为,还是奖励本地户籍居民的见义勇为行为,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本地。
地域和户籍不该是见义勇为的界限,见义勇为本身无关地域和户籍。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就像车的两个轮子,驱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只有让见义勇为者和其家人感受到关爱,无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楷模,也才能让全社会从他们的崇高道德风尚中汲取养分,不断前行!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健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