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8月21日电 题:从“老三线”到“军民融合”:老城襄阳换上经济发展新“引擎”
新华社记者 侯文坤
“瞧,这些座椅将要发往法国图卢兹的空客组装线,那边的货箱则是要发往美国西雅图的波音组装线……”在湖北襄阳市樊城区航空航天工业园的湖北航宇嘉泰飞机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公司总经理王廷江自豪地对记者说。
“民航座椅研制要求非常严格。这不只是一把椅子,其实还是一个救生系统。”王廷江说,是军用飞机弹射座椅的“背景”,让他们有了研制民用航空座椅等装备的底气。他们公司已经进入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采购链。
这一把把稳坐国际市场的椅子,是襄阳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襄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20世纪60年代,襄阳被列为国家“三线”建设区域,一大批军工企业汇聚于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是地方经济“发动机”的军工企业,一度举步维艰。
“欲求新,则求变。”襄阳市国防科工办副主任蔡永忠说,为了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度融合发展,襄阳将军民融合列为该市全面创新改革清单之一,对军民融合企业专利转让、兼并重组、企业成长、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给予务实的政策扶持:对军工企业搬迁改造和转型升级实行“一事一议”等。
一系列真招实招,打通军民融合“经脉”,推动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近年来,襄阳的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年均完成军、民品研发项目200多个,申报专利700余项。
已建成投产并不断完善的航空航天产业园,是承接军民融合产业的主阵地之一。这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新兴重工3611厂、中国人民解放军5713厂、中国铁路重工中铁十一局等军企、央企10余家。园区去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3亿元,同比增长13%。
“8年前公司刚建成投产时,产值才几千万,去年的销售收入已达4.3亿元。”襄阳三沃航天薄膜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俊彬说,尖端科技及时转为民用,就是市场核心竞争力,公司在国内首创纳米级微孔氧化铝保护膜就是其中之一。民品发展壮大了,同样可以反哺军品。
记者在襄阳,强烈感受到“军转民”“民参军”的历史足印和新型工业的铿锵脚步。不少类似航宇嘉泰这样脱胎于老军工的新兴企业快速成长,越来越多先进技术走出实验室,惠及社会。去年,襄阳市军民融合产值达到650亿元。一度困难重重的军工产业如今在襄阳市成了活力澎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企业的一些好想法,地方政府都会想方设法支持。”襄阳航空航天工业园办公室副主任宁满栋说,该市建立了军(工)地(方)高峰会晤机制,地方政府定期召开座谈会、高层论坛或小组协调会,主动为军工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问题。
据了解,几年来,襄阳市先后与中航工业、中国兵器、中国兵装、航天科工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资金300亿元以上。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