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忽冷忽热的天气,让街头出现“二八月乱穿衣”的景象,性急的美女们更是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漂亮的裙子。中医认为,春天阴退阳长,乍暖还寒,气候多变。因为人体血管舒张,汗孔松弛,假如一下子骤减衣服,极易使“寒邪”侵入体内,导致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所以,“春捂”既是适应阳气升发之养生需要,又是防病保健的良方。
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高级专家、省名中医奚肇庆教授分析,春捂秋冻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著名理论。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中就提到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阐明了春捂的理念。虽然立春已过,但离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还远。现在的时段正是天气忽冷忽热、很容易出现“忽如一夜寒风来,大江南北齐降温”的情况。在这样的前提下,保护住自己身体的温暖十分重要。
今年春天气温呈“过山车”,人体极易生病,要注重个人体质不同,结合天气实际,适时添衣减衣,“捂”为总体原则,春季穿衣应注意“下厚上薄”。注意“捂”的位置:
背部:督脉巡行,阳脉之海:背心与心肺相通,风寒之邪极易透过背部侵入人体,背心一旦受凉就会导致肺寒,引起感冒咳嗽等症状。老年人和儿童在出门时可以穿件背心马甲,或者套件毛背心,以防背心受寒。
腿脚:中医理论有“寒从脚起”一说,因早春时地面温度较低,双脚接触时容易受凉引起感冒。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身差,易受风寒侵袭,故寒多自下而生。经常搓脚和按摩脚掌心,在晚上睡觉前用热水烫脚都能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膝主筋,多"捂"膝盖可以预防风湿性关节炎、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注意腰腹和膝盖的保暖,必要时可以套上护膝以加强保暖。
腹部:减少腹泻几率。
几个指数,掌握时机:时机(冷空气前两天)温度(15℃)信号(昼夜温度相差8℃),时间(1-2周)
配合适度锻炼:除去衣物上的保暖,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也是让身体暖和起来的一个好方法,可以增强机体适应外界气温变化的能力和抗病能力。
慢病患者更需要注意: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类风湿关节炎及过敏性疾病。
料峭春寒时,人们可以通过饮食来补充热量和防寒保暖。冬春交替正是阳气生发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随之生发,这个时候应侧重于养阳才能适应外界的气温变化。在饮食上,人们可以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但不要食用大补性食物和药材。同时加强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比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的摄入,保持膳食的合理性和平衡。
对于感受风寒者,可以用生姜和红糖熬粥喝。“生姜能发散风寒,发汗解表,红糖可以补血,两者混合熬粥有暖胃的效果。”在春节大鱼大肉以后,市民就应该在饮食上偏向清淡,尽量少吃油荤较重的食物。白萝卜生津止渴,用来煮稀饭可以化痰清淤,老年人和儿童都可以食用。
老年人还可以喝清凉薄荷茶,用薄荷、柴胡和菊花泡茶,能起到疏风清热的作用。枸杞和菊花冲泡饮用,能舒肝明目,对预防风寒感冒有一定效果。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患者,可以经常食用葱、荽、豉、枣、芪等,还要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莲子、百合、大枣、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冯瑶)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