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心脏病急救药硝酸甘油从9.5元涨到60元还买不到,防暑必备的太极藿香正气液从15元涨到28元……
200多种药品价格涨幅较大——
少数药品价格飙升还断供?国家开出“处方”!
心脏病急救药硝酸甘油从9.5元涨到60元还买不到,夏季防暑必备的太极藿香正气液从15元涨到28元……近来关于药价暴涨新闻不断,许多急救药、常用药出现不同程度的涨价,让不少人直呼“病不起”。
药价究竟涨了多少?缘何涨价?如何有效控制药价过快上涨?2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就此回应社会关切。
三成常用药价格上涨
从国家医保局的监测数据来看,2015年以来,70%的常用药价格降低或持平,抗癌药等高价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18%。30%左右常用药的价格有所上涨,个别品种涨幅较大。
相比最近药品全线提价的新闻,上述药价整体形势稳定的数据看似“失真”。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对此解释说,这是由于总体药价稳中有降的同时,个别短缺的急救药价格上涨。
通过调查3200多种常用药品,国家医保局发现大约只有200多种涨幅较大,集中在部分短缺药、急救药和少数非处方药等。
根据我国的用药特点,陈金甫介绍,用药需求主要在临床和医院,这部分药价稳中有降。但由于医院买药时多医保报销,个人支付较少,因此人们对这些药价的稳中有降感受不深。而涨幅较大的200多种药,多数是在药店销售的药和非处方药。由于这部分药需要患者自己花钱在药店买,所以对涨价的感受比较深。
针对常用药价格上涨这一问题,记者注意到,国家医保局正会同有关部门采取系列措施,包括:健全药品价格供应监测预警机制;对重点品种进行价格成本专项调查;推进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试点,开展抗癌药谈判;扩大医保目录,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
“以缺逼涨”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药价上涨过快?
陈金甫认为,药品涨价的首要原因,在于市场调节的机制还不充分。涨价药品多数具有市场容量小、竞争不充分的特点,往往临床必需,缺少替代,容易出现“以缺逼涨”的态势。
从2015年国家放开药品定价以来,除涉及公共安全的麻醉用药、精神药品等价格仍由政府定价,其他由市场自发形成。不过,中国药品市场的发展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市场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
陈金甫透露,在过去的药品市场中,企业多、小散乱差,恶性竞争较为激烈;流通环节也多,利益错综复杂、层层加价,存在着不少进入壁垒。而这传导到价格上,就有一些怪象,如低价药企业生产供应积极性不高、大家买不到;而高价药卖得却很好。
就具体药品而言,一些药品或者是上游原料药生产环节高度集中,原料药分销的渠道容易被控制,出现垄断。一些小品种药品的生产具有特殊性,如必须符合有效性和安全性,有特殊的技术门槛和生产流程工艺的需要,短期内其他企业难以进入,或难以通过扩大生产及时增加供给。这种短缺必然会传导到价格上。
“加之客观存在的如人工成本投入增加、产品质量水平提高、环保投入增加等,也产生了合理成本的增支,对于历史价格低的药品影响较大。”陈金甫表示。
用市场机制来解决市场问题
一些药品涨价过快甚至断供,已经对日常用药产生了影响,应该如何治理呢?
对于已经出现的涨价,如扑尔敏过度涨价、硝酸甘油短缺等,国家医保局约谈敦促企业主动纠正。对于拒不纠正的,将采取公开曝光、中止挂网、失信惩戒等措施,“用市场机制来解决市场的问题”。同时,对原料药垄断等不正当竞争,有关部门已经采取措施立案调查。
针对药品流通费用多导致的药价高,陈金甫认为这不单单是企业的问题,涉及整个流通和医院使用利益机制,包括药品的准入、医保的准入等。围绕这些问题,国家医保局将通过药品招标采购、建立全流程的药品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配套推进医保支付改革等三方面举措推进解决。此外,还将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综合运用监测预警、成本调查、函询约谈等措施,引导企业合理定价,自觉规范企业的行为。
而对于短缺药的供应,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将完善药品短缺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实施药品停产报告制度,并完善药品采购政策,对替代性差、市场供应不稳定的短缺药品,采取集中采购等方式保供,确保市场供应充足。(记者 李丹青)
大视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