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林频道 > 各地 > 正文

通化市脱贫攻坚见闻:标本兼治拔穷根

文章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3-22 10:08:10
原标题:标本兼治拔穷根

  “本来外出打工的活都已经找好了,后来听第一书记说村集体有了草莓大棚种植项目,能赚钱,我包了5栋棚,踏踏实实在村里干,哪也不去了。”

  通化市柳河县红石镇四清村是全县35个贫困村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贫困户王正秋的家里有了新变化,5栋种植了蒙特瑞品种的草莓大棚给她带来了近4万元的收益,不少贫困户还来她这儿找活干,仅务工费王正秋就支出了3万元。

  拔掉思想上的穷根子

  让贫困户不靠救济,首先得拔掉思想上的穷根子。四清村第一书记、包村干部、通化市公路段段长王雨佳说:“‘只啃馒头,不找麻花’是这里贫困户的痼疾,扶贫一定要让贫困户从思想上拔掉穷根子。鉴于此,我们就鼓励扶持像王正秋这样脱贫致富的领头人,让贫困户增强脱贫的信心。”一年的时间,四清村建起的16栋草莓大棚和2栋蔬菜大棚已被贫困户全部承包。

  找准“病根”,才能开对“药方”。驻村工作组一边解决困难群众住房、出行等生活难题,一边摸清“家底”,有的放矢地发展果蔬种植和光伏发电产业项目。

  立足山区和丘陵较多、适宜光伏项目的实际,在包保部门市发改委、镇政府和电力企业的帮助下,村里建起了165KW光伏发电站。一年3000元的分红收入,为患有心脏病、干不了重体力活的贫困户石雨林一家提供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经过实地调查,四清村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苹果种植。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杨俊良告诉记者:“苹果采摘园规模扩大到100亩,栽种果树4500棵。在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他还介绍说,用于发展苹果产业的水果储藏窖项目施工接近尾声,建成后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至6万元。村里至303国道4.4公里的水泥路在包保单位通化市交通局的支持下已经开通,果农商贩不用再为绕远赶集而发愁。2016年末,村里55户贫困户已经脱贫46户,脱贫率达84%。

  因地制宜栽上“摇钱树”

  走产业扶贫之路,通化市探索创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栽上“摇钱树”、养上“下蛋鸡”。

  养育了鞭杆沟几代人的大山,依然为全村人提供着不竭的资源。2015年开春时,通化县三棵榆树镇鞭杆沟村正在快马加鞭建设木耳、贝母种植基地和畜牧养殖基地。眼下,5万袋地载木耳收获干木耳6000多斤,40亩贝母长势良好;50头肉牛、100只绵羊,600只白鹅,1000只蛋鸡也已产生效益。

  这种将种植、养殖业相结合,以短期靠木耳见效、中期靠养鸡见效、长期靠贝母见效的“长短结合”扶贫模式,让贫困群众尝到甜头,更见到希望。村党支部书记李信亮算了一笔账:2016年种植木耳纯收益达5万多元,再加上搞养殖支出的务工费和分红,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多元。

  众人拾柴火焰高

  “只要企业在,此项目将永远扶持下去。”随着脱贫攻坚的号角响起,该市企业积极响应并承担社会职责。通化市园林休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开学说,公司用扶持贫困户的项目资金代贫困户购买成年奶羊,从购买当年计算,每只羊可为贫困户分红800元至1000元,这样,每个贫困户3只羊再加上其他收入,都可脱贫。在东昌区金厂镇夹皮村4组,记者看到3个崭新的羊舍、饲料储存库、无害化处理池等专业化生产设施。在这打工的贫困户杨德宝乐呵呵地说:“现在俺们两口子收拾收拾羊圈,伺候好这1000来只羊,每月能收入4000多元,供两个孩子上学不是什么难事了。”

  “授人以鱼”转变到“授人以渔”。同是柳河县贫困村之一的凉西村,借着包保单位通化师范学院的优势技术和人才力量,发展20亩红菇娘种植项目,发挥本地食用菌特色优势,在新品种培育、仪器使用等方面给予贫困户技术指导。目前30个贫困户靠当地特色产业平均每户每年增收5000元。与此同时,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品销售的信息化扶贫模式也落地生根。“利用村里聚源食用菌生产合作社,加上师院提供的技术,我们建起了‘山丹丹’农友助销实训平台,构建产品销售网络,拓展销售渠道。”村党支部书记马洪财说,依托通化师院美术学院对产品的包装设计,产品附加值得到提高,年轻又懂技术的第一书记马跃为村里协调来的电脑等硬件设施保障了平台的运行,靠着电商广阔的销售空间,村里1万多斤优质木耳销售一空,销售额达15万元。

  光“输血”输不来真富裕,“等靠要”要不来真发展。通化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铺就脱贫新路,标本兼治拔掉穷根。截至2016年末,全市实现了1.13万名贫困人口脱贫,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0%;35个贫困村摘下了“穷帽”,占贫困村总数的48%。(记者王忠先 裴虹荐)

大视窗